一年级的书法课,同学都按老师要求开始练字了,ziyan同学的桌上空空的,没有本子,没有笔。
我奇怪地问:“怎么不拿本子出来呢?”她说:“找不到了。”我说:“桌兜里有没有?再找找!” 她趴桌上不动。我说:“为什么不找找呢?” 她不说话,眼神回避我。
我鼓励她:“再找一找!”她看了看我,弯下腰开始在桌兜里翻找,不一会儿她直起身来,无精打采地趴桌上了,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桌上依然空空。
“没有吗?”我正在辅导其他同学写字,回头看见她,好奇地问。
她看我一眼,不答,眼神飞快跑远。我意识到,这堂课她迟迟不动笔,问题不是没有本子,而是别有原因。这孩子怎么了?
“是不想写,还是没有本子?”我走到她的身边,蹲下来问。
“没有本子。”她眼神退缩地回答。
“本子找不到了,想一想我们还有没有其它办法?”我启发式提问,想告诉她即使自己的本子找不到了,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解决。
她不答,退缩地看着我,眼神里带着提防和恐惧。她在提防什么?恐惧什么呢?
“找不到了可以用其它本子代替啊!”旁边一同学忍不住提醒。
她立马从桌兜里拿出一个本子,随便翻出一页,开始写起来。我转身对身边的同学说:“谢谢你的提醒,这个办法真好,练字本找不到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用其它本子代替,依然可以继续练字。”
孩子们跟着我的讲解和示范,安静地写字,我一笔一画地教,一个一个孩子依次指导。一年级的小朋友,跟随性和模仿能力都是很强的,写得也漂亮!我走到ziyan身边,半节课快过去了,她只写了三个字,笔悬在纸上无聊地晃悠。她见我来,立马不安起来,她将所写的字用文具盒盖起来,不让人看见,应付地写着,写一个盖一个。
“不想写吗?”
“我写了!”
“认真写了吗?”
她不语,咬着嘴唇看了看我。这个孩子她坐在我的身边,但她的眼神却一个劲地退,与我拉开很远很远的距离,似乎这样退下去,她就看不到我了,我在她的世界之外,这样她似乎就安全了。
“ziyan,告诉康老师,你是不是不想写?”我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真诚地问。
“我写不好。”
“写不好没有关系,跟着康老师,我们慢慢写,一点一点来,只要坚持练习一定会有进步的。如果一直停在原地不动,那永远都是写不好了。”
她将信将疑地看着我。
“来,咱们一起写一个字,你感受一下老师的笔画。”我弯下腰,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笔教。我一边写,一边在她耳边轻声说:“不要害怕,写成什么样都没关系,只要我们用心了,总会进步的。”写完一个字,又写了一个字。我松开她的手,鼓励她自己试试。我想用手传递给她温暖,想让她知道康老师没有敌意,她很安全。她的警惕放下一些,她握着笔,努力地写了两笔,突然又停下,她看了我一眼,立马慌乱地拿出橡皮擦,不停地擦啊擦。“太丑了,太丑了!”她一边擦一边说。
一个孩子,内心充满防备,她不敢大胆地尝试,总提防身旁的眼睛,即使艰难地提笔,内心有想写好的欲望,但她内化的评价声音太强烈了,以致写一点她就开始全盘否定自己,然后努力地想擦掉,想掩盖。她不是害怕写,而是害怕被评价和指责。我意识到,她的日常,应该身处在怎样一个严密的关注和评价氛围里啊!孩子宁愿趴在原地眼神空洞,也不愿再做一点尝试。即使尝试了,也会立马否定和掩盖。这是一个不敢犯错,胆小、自卑、不断退缩,以致时时都在出错的孩子!是什么拦住了她的笔,锁住了孩子对外探索的欲望?
安顿好其他同学,我再次来到她的身边,蹲下,轻抚着她的头。我问:“ziyan,你是不是怕被批评?”
她惊讶地看着我,点了点头,嘴里发出一声“嗯”。
“以往你做事情,会有人批评你吗?”
“他们围着我,说你怎么写成这样?这么丑,真难看。”她一边说,手一边狠劲在身体前方不停地指指点点,模仿着批评的语气和动作,好像此刻身边围着很多人。
“他们是谁?”
“我家里的人呗,同学也会说我。”
一个家庭里,孩子倍受关注,在被关注中,成人的强势指导介入孩子的自主空间,做就会被纠正,孩子被周边的评价和指导绑住了手脚。一个总被他人指出错误,被评价的孩子,他们也会习惯在学校里盯着同学的错误不放,他们的眼里也容不下别人的错,甚至会去指责和嘲笑。“这个都不会。”“你写得好丑。”………在班级里,我时时都会听到孩子们评价他人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孩子们自带的吗?不是!是由别人评价他们的声音转换而来。
我明白她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了,她害怕我批评她写得丑,她害怕同学看见她的字会嘲笑她。趴着不动,这是她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而来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我该如何做呢?老师往往容易因孩子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对孩子做出裁判,因行为的不当进行批评或者惩罚。殊不知,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孩子也在受苦。只对行为施以打压,这是治标不治本,是堵不是疏,而且又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长此,孩子必做出更反常的行为。
这一节课,前半节课我都针对孩子的行为在进行引导,引向写字这一行为上来。其实,是我没有读懂孩子真正的内心语言。我做了很多努力推着她动笔,在如何让她“写”上做工作,结果半节课过去了,效果甚微,甚至我也一度感觉能量受堵,心生不快,但所幸我蹲下来和孩子沟通时,我从孩子的言行和她的眼神里,我看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困境。之前,孩子在我的推动下,动笔了,但心却被死死地困住,她如何能轻装跟随?那么剪断拉扯她的顾虑,这是我首先要做的。
“康老师现在告诉你,无论你写成什么样,我都不会批评你,我会帮助你。写得不好看没有关系,康老师开始写字时写得也很丑,但是慢慢写,慢慢改进,练得多了,字就写得越来越好看。相信自己,我们慢慢来,可以吗?”
嗯,她点点头,一双童真的眼睛看着我,没有了退缩。我意识到,她在向我靠近,我俩的距离近了。
“你想把字写漂亮吗?”我问。
“想。”
“那康老师教你,认真地一笔一画慢慢地跟着康老师写,能写成啥样就是啥样,不着急。”
她眼睛睁得大大的。
“不如,我们先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写的?看看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我突然想到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榜样的力量无穷,尤其是同龄的身边的榜样。于是我带着她在教室里巡走了一圈,一个一个同学挨着看,看看同学们是如何写的可能更能感染到她。
看完,回到座位,我问:“你看了同学们写的字,你收获了什么?”
“他们都写得好好!”
“还有呢?”
“一个字一个字反复练,写错了,下一个字再改,不停笔。”
“还有呢?”
“他们写得好专心。”
………
“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知道了。”她点点头,脸上出现了笑容。
她坐下,开始认真地写起来。当我再次看到她的本子时,那上面书写的单个笔画和汉字,较之前有了太明显的进步。
我把漂亮的笔画指出来给她看。“ziyan,看到了吗,你写得多好啊!这么短时间,你进步好多,这是你用心和努力的结果。”
“真的吗?我有进步了!”她惊喜不已,眼睛里闪着愉悦的光。
“当然!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你可以写好的,知道吗?只要你坚持好好练,你会越写越好。”
“哈哈,嗯嗯。”
下课前,我对全班宣布:“同学们,我们把本子聚在一起,大家相互看一看,相互学习。有一个要求,不能盯着缺点看,我们是找优点,记住,找优点哦!我们看看谁的眼睛最明亮,最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找到同学的优点,这个优点就会跟着你走,成为你的优点哦!”
孩子们聚在一起,仔仔细细地找优点。我想让孩子们在群体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孩子们学会相互鼓励。同时,眼里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孔子云:“见贤思齐。”自己也会将这个优点固化成自己的。
很想对孩子的家长说:亲爱的爸妈妈们,你们可能不知道,你们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和语言“鞭策”成为了孩子前行的路障。不允许犯错,错了就挨批;见不得孩子做得不好,做得不好就指责;孩子做得不好,就该指出。这其实就是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围剿,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关注和围剿还是家里几个大人轮流上岗,密不透风。这样下去,孩子只能趴着不动,啥也不做最安全,因为做必然会有错的可能,因为做就逃不掉会从不好开始。
允许错,允许不好,亲爱的大人们,有时我们需要做的是闭上嘴,给孩子的“蹒跚学步”让个道吧,不要把孩子眼里好奇和探索的光用我们居高临下的批评和责罚掐灭!
通过ziyan,我反思我的课堂,像ziyan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个例,我可以在我的课上帮到他们什么呢?我想老师首先要学会读懂孩子课堂上表现出的种种“不良”行为,思考它们的心理成因,孩子不配合的背后是在发出怎样的求助信号?其次和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链接,让她相信你,让她感觉安全,不再设防,如此孩子才能没有负担地重新尝试。因为链接,打通了和孩子沟通的渠道,老师用温暖和信任给孩子支撑,把孩子带出困境。最后,努力帮孩子们在堂课上获得价值感——原来我也可以做得这么好!这份价值感会让孩子爱上这个课堂,虽辛苦也会一往无前。
写到这,我突然意识到,ziyan在我的这堂课之前经历了什么?以往我上课她的状态没有今天这么反常。我上的是上午最后一节课,这之前她经历了什么?她的情绪应该是累积到一个点了,最后在我的课上呈现。另外,要真正帮到孩子,应该和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父母意识到孩子的课堂表现背后家庭对她的影响,从而调整家长的陪伴方式。调整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和陪伴方式,这才是帮助孩子脱离困境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