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茶入杯,杯便有了水的温度,茶的甘醇与芳香;血行于脉,脉便有了血的信息,气的盛衰与病的轻重。任何事物都不会单独存在,“纯阳为仙,纯阴为鬼”半阴半阳方为人,阳偏胜则得阴病,阴偏胜则得阳病,因此治病得从阴治阳,从阳治阴,方为根本。
血液通过心脏的压力泵出后流向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挟带于各处气息而汇于手太阴,因此手太阴寸口可诊全身各部疾患,有形无形尽收其中。古代医家切脉分为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来撷取脉象信息,可见并非只是寸口可诊有过之脉。现代医家许跃远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身体任何部位皆可切取脉象,这与全息医学有些类似。
脉管、血液、周围组织为切取脉象时医家主要分析对象。脉管壁的厚薄、张力的大小、内外壁的凹凸,管壁的谐振波以及脉体的粗细、曲直、脉位的深浅和血液的流速、寒热、稀稠、滑涩、结代还有脉管周围组织的形态、振幅,松紧等从中提取的信息构成了脉象,自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著作《脉经》中描述的二十四脉到明李中梓的《诊家正眼》共计二十八种脉象。
二十八脉属于中医传统脉法,以诊断脉气为主,医者通过各脏腑的气机盛衰来断病以及治则。浮、沉、迟、数为脉象的四纲领,滑、涩、结、代、促、疾、细、芤、伏、革、散、弦、紧、长、弱、濡、牢、虚、实、洪、缓、动、短、微为基本脉象。然而脉象远不只二十八种,十怪脉也属于传统脉法的要素,分别为釜沸、虾游、鱼翔、雀啄、偃刀、屋漏、弹石、转豆、麻促、解索十脉,其脉无胃、神、根,为脏腑气机将绝,根据其脉象分析可以归类于代脉范畴。边、附、击、音、潮、漾、奇、风均为后世医家所创。清浊二脉则为太素诊断命理的独特之处。
传统脉法的诊病注重脉势的变化,脏腑生克乘侮的迹象来判断是否病因在于本脏或他脏,从而指导临床开方用药。临床常见于上实下虚中郁、左手脉强右手脉弱、寸尺略大而两关塌陷、关尺脉沉两寸脉濡等脉象。例如:左尺细涩干,右尺粗大洪,表示肾阴不足,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双寸细软而两尺部麻涩表示下焦瘀滞而上焦心肺气机不足所致神疲乏力,夜不能寐。脉势,主清阳浊阴气机盛衰变化,总体详察脏腑病因病机,是诊脉者临床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脉诊对医者手指的敏感度要求颇高,尤其是微观脉法。对医者的心境也是一种考验,指下的形态、温度、振动、张力的感知,辨识极为重要。
总之,脉诊是一门只有进门没有出门的一门学问,两千多年来古圣今贤们不断地在研究脉象,却又不断地发现新的信息,一寸九分,却似一片浩瀚无垠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般广阔、富饶,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