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书中有这样一个人物,
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
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通过叙述一个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企图仿效古代游侠骑士外出漫游,并改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还物色了邻居桑丘•潘扎做侍从。由此引出二人一系列荒诞新奇的经历。小说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这种小说,往往以英雄历经种种磨难最后成功为题材的小说,大都千篇一律,是当时一种比较世俗无聊的小说;其中鼓吹的“骑士精神”实际上是封建阶级用来加强统治的手段,因而带有浓重的统治色彩。这种沉闷单调的文学形式无疑已经无法钳制当时意识觉醒的人们了。塞万提斯反对的所谓“骑士文学”,其实可以代表当时西班牙残酷的上层统治和传统僵化的思想意识;而《堂吉诃德》的出现则反映了下层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意识觉醒的要求。尽管这种反抗的形式很奇怪,因为《堂吉诃德》本身就是一部骑士小说,实际上就是用“骑士小说”去反对“骑士小说”。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迫于当时西班牙政府对于文学作品的钳制,不得不披上“骑士小说”的外套作为“保护衣”,于是,这种正话反说、外浮内深的写作方式反倒给人们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越是骑士本身,越是有发言权;人物表面越是荒诞,人们越是会去探究深层的原因。
但一切只是表面,堂吉诃德其实是一个披着骑士外套,却做着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骑士的事情。尽管他的种种行为令人发笑和难以理解,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新兴意识的出现所面临的局面,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必然面临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任何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都是充满斗争与流血、曲折与反复的,这种阻碍不仅来自上层的压迫,更来自下层自身面对道路时的迷惘,毕竟这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一切都只能在探索中前进。于是在嬉笑怒骂间,塞万提斯真正想揭示的是这笑声背后的沉重感——一种时代赋予的沉重的使命感。堂吉诃德正是这种肩负有沉重使命感的典型人物的载体。但他扮演的似乎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角色:他身上仍然带有最传统的骑士特点,但他已经认识到了当下社会的弊病,所以他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却并不是为了维护现存的制度,而是要改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黄金时代”,但他又常常耽于幻想,有太多不合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主观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地改造客观世界。于是,堂吉诃德是矛盾又尴尬的,在那样一个矛盾又尴尬的时代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既可笑又可敬,既滑稽又严肃,即是喜剧人物又是悲剧人物。因为他身上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性格与色彩,也使得堂吉诃德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
但堂吉诃德形象真正经久不衰的原因,远远超过这部小说本身给予他的涵义。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这是一部反映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因此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是以一种真实、全面、充满人性和个性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受任何政治或教条的束缚。人性是相通的,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堂吉诃德的复杂其实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堂吉诃德所面临的矛盾又尴尬环境其实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面临,只不过每个时代的主题不一样罢了。所以,人们常常可以从这个充满人性化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人思考堂吉诃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也因为代代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更加鲜活与丰满起来。于是,“堂吉诃德”精神渐渐已经成为一种代名词,就是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所具有的类似于堂吉诃德式的想法与做法。这个名词本身又是一个可褒可贬的词,究竟是应该有一点幻想的精神还是应该理智务实,一千个人仍有一千种说法,这再一次验证了其实时时代代的人们面对新旧选择时都是一样的充满了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