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四书 读书笔记与感悟
四书五经指什么?“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是那时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是不讲解的,只让学生背诵,不但背正文,还得背朱熹的小注。不懂没关系,只要能背诵,将来科举考试时用得着。
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得读“四书”,因为科举考试的考题来自“四书”,考生不得不读。囫囵吞枣也没关系,只要先背诵下来,后面自然用得上。读到此处,我不免为古人的那股子读书的劲儿感到悲凉,为了科举考试,也是蛮拼的。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工夫。恐怕古人为了科举考试而囫囵吞枣地硬啃书本,连不求甚解的程度都没达到吧!不求甚解好歹需要领悟文章要旨。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这种读书方式并没有快乐可言,因为私心过重,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不利于读书。当然,不排除部分聪慧有加的读书人,过目不忘,悟性极好。读书从量的积累到悟出文章真谛的质变,这是读书人的良性发展。如果读书因为完全不懂只生吞活剥地背诵,久了也会心生厌倦,导致厌学弃学的现象,估计也是常有的吧。
那么,朱熹认为“四书”的阅读顺序是什么呢?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反复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意思,这部分内容写得的确有些晦涩难懂,估计学生会在此处存疑。他认为《大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便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之处,融贯了《论语》《孟子》,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朱熹的“四书”阅读顺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朱熹为《大学》《中庸》作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的注,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关于著作者:《大学》的经一章,朱熹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近人研究认为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的著作者,认为是子思,但近人认为,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首尾是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著作大约是孟子学派的。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做攻异端。孟子好辩,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
朱熹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
原来,朱熹著书立说,是有目的的!心思并不单纯呀,值得读者去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