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孤岛上建构自己的世界。
家人、伴侣、朋友、同事、同一班地铁上的陌生人。我们会同处于某一个时间、空间,共同参与一件事,我们的孤岛在不断碰撞,发生交集,而客观的现实永远高悬在众人触摸不到的天空,主观的现实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人间世》中身患癌症,接受化疗,最终只能告别人世的患者,尽职对抗病魔的医生护士,想要通过这种记录的方式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摄像大哥。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中,生命发生了频繁的互动。他们用各自的行为、语言、情绪,构成了一段延续性的,具有流动性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角色。
患者、医生、摄像师、观众,他们分别看到了,感受到了什么。
患者在经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光阴,在经历绝望、不舍、痛苦,在经历人生中最后一场盛大的告别。
医生在经历职业生涯中一个小片段,用积累的学识和经验和死神抢人。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是什么感受?痛惜亦或是为了保护自己已经学会麻木。
摄像师也许在践行他的理想,把人世的苦痛展示出来,警醒更多人思考。
不同人能看到同一个故事中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构成了个人孤岛世界的一部分。你看到的世界繁花似锦,热闹喧嚣,我看到的世界充满绝望和痛苦。
我们为何如此不同,因为我们站在不一样的位置。2018年,我常常能感受到,人类的痛苦和幸福都不是共通的。就像濒死的患者和他的家人,他们在经历不同的恐惧和痛苦。亲密的夫妻,他们的生活高度重合,但是他们的爱和欲望,却又如此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有由个人经历及周边环境搭建起的世界,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来源于此。
一个在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和一个在充满暴力、冷战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问他们,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吗?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吗?我是值得被爱的吗?他们也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就是他们所建构的世界。
我们都会带着这个形成的答案去生活。
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当有陌生人走在我身后,我会警惕,紧张,我认为陌生人有可能对我造成伤害。我会打电话给家人告知他们我的位置,我会走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试图摆脱陌生人。
陌生人会造成伤害—紧张—行为。这是一个认知—情绪—反应的完整链条。
我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它就形成了我固有的行为模式。在大多数时候,这个模式在潜意识中就完成。我能感受到某些事情引发的情绪,我能看到自己做出的应对。但是我很难看到背后的认知,这些认知在冰山深处。
那个我身后的陌生人真的是坏人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他可能是坏人。
认知从哪里来?从我的经历和对经历的解读中来,从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来,从权威的观点中来。
我们太容易把自己的认知当作世间唯一真理。这些我固守于心的观念可能来自他人、来自我对世界的误解。
我从2018年就一直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谁?我是我的情绪,我是我的行为,我是我的爱好,我是我的潜意识,我是互动中的我,我是在不同情境中做出不同反应的我。
我在试着觉察自己,但我也发现,这些表象背后都绕不开我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形成。
这就是我2019年想要回答的问题。我的认知是什么,这些认知如何形成,这些认知如何影响我。
我会试着回忆从童年到现在的经历,去反思我如何解读这些经历,我为什么会这么解读,我如何利用解读的结论去看待生活,是否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
这个过程也许凌乱,也许痛苦,也许带来重构时的混乱。但是这件事值得做,因为我觉得这种反思能够带来精神真正的自由。
最后借用《无声告白》中的一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