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中故宫也拿出了22组文物,与法国文物同台展示。其中,最“暗淡”的一件是一枚素圈镍金戒指,这是溥仪与婉容的定情信物。
戒指的内壁上錾刻着莎翁式的英文“I LOVE YOU FORGET ME NOT”(我爱你 勿忘我)。这枚戒指的设计非常不“紫禁城”,应是受西方首饰工艺与时尚的影响,反而带着一丝极简主义的洋气。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可以说是中国所有皇帝中英文最好的!
溥仪少年时跟着庄士敦学习英文,庄士敦是牛津毕业的苏格兰人,教授溥仪英语。溥仪对英语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第一年主要学习英文单词和一些浅显的口语对话,用的课本是《英文法程》;随后开始读《伊索寓言》《金河王》《爱丽丝漫游记》以及许多英文的短篇故事和西洋历史、地理;庄士敦还会把日常用语、童话、成语故事和很多儒家经典名言翻译成英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溥仪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最后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庄士敦相当满意。庄先生送给溥仪一个英文名“亨利”。
溥仪英文好,婉容懂吗?
婉容是个官三代,自小就跟哥哥一起读书习字,还没懂事就被送去培养,绘画弹琴样样不落,其中还有英文家教,稍大就送她进了教会学校,全英文教学,纯正纽约腔。老师还给婉容起了个英文名叫Reasa。
溥仪的英文比婉容好,但喜欢中西合璧的用。1921年溥仪写给堂兄弟溥佳的便条:
“阿瑟(溥佳的英文名),today下晌叫莉莉三妹他们来,hear hear外国军乐!”
这时婉容正往脸上抹雪花膏,溥仪看婉容脸白得活像曹操,脱口而出:一脸煞白。由此,婉容的英文名就改成Elizabeth了,这算是皇帝赐名。
溥仪和婉容,虽然同住宫中,但常常要用英文写信,互称亨利和伊丽莎白。在溥仪的档案中,这样的信件,留有许多。这也算是,冷冷故宫中,两人最浪漫的事了。
这枚戒指是溥仪被俘虏为战犯后交出的物品。可见溥仪对这枚戒指的珍视,这段浪漫一直深藏在他心中。
幼年时的英文学习,给溥仪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不但记录了他浪漫的爱情,在东京审判时也大派用场。若不是被告,将是何等器宇轩昂、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1945年东京审判时,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对答如流,不需要戴同声传译的耳机。
附:英文好的皇帝
康熙是第一位掌握西方多种语言的中国皇帝,对英文、法文、俄语、拉丁语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康熙之后,英文好的要数光绪帝了。
极具维新思想的光绪英语学习热情很高,每日清晨四点就开始上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悟性,但口语却糟糕至极。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以学英语打发时间。
慈禧身边一个女官叫德龄,她长期在国外,会八门语言。光绪每天早上见到她时,都会问她英文单词,和她讨论英文,一改往日的严肃和犹豫,有说有笑的。
1905年德龄离开北京和父亲去上海时,光绪皇帝很伤感,摇着头说:
“Goodbye. Best wishes to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time we had spent together.”
身为一国之君如此用功学习外语,自然起到了模范作用。清宫内的阿哥格格们也都纷纷学起了英文,hello,goodbye在紫禁城内此起彼伏,甚至慈禧太后也学起了英文。据美国公使的康格夫人记载说她还和慈禧进行简单英语对话。
历史是不是往往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满清自封保守的形象已经深入我们心中,但是当时有些人的转变的速度,敢闯敢拼的作为却出乎意料。
光绪学英语,抛弃“祖宗之法不可变”,学习洋人文字。在当时完全是上头条的事,《纽约时报》曾做出一段长长社评,来赞颂此事。
“皇帝之所以学习外语,是因为他们认为死抱三千年前就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应对当今列强,就必须改革!他和他的政治顾问希望未来大清国能立于世界强国之中,他们显示出的智慧和胆量令人敬佩!”
文中英语内容由文子老师校核,特此感谢!
文中部分引用来自百度搜索,很难确定原作者,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