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几天又看了一遍央视播出的《最美的青春》,已经不知道是看的第几遍了,只觉得好看。对剧情已经了如指掌,但仍然会被感动。
电视剧说的是塞罕坝植树造林的故事,按说这样的题材,不容易写出引人入胜、代入感很强的情节,无非是植树的艰辛和不屈的精神而已,很容易落入俗套之中。
然而虽然剧中演员都是当代年轻人,但却居然表演得流畅自然,角色确实有几分建国初期那个感觉,难能可贵。
他们中间始终充溢着正能量,似乎只有武延生一个反派人物,自私圆滑,不择手段,但在正能量的洪流里,根本翻不起几点浪花。
很多情节和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先遣队差点饿死在坝上,厨师老魏拿出以前积攒的剩饭渣子救了大家的命,冯程冒死蹚路。张福林在冯程的感召下弃恶从善,踏实工作。曾经饰演白眉大侠的演员扮演的于厂长有情有义,先遣队大队长赵天山雷厉风行,覃雪梅和冯程终成眷属……
我被剧情深深地打动,我想原因应该是其中体现的时代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塞罕坝上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更别说要在坝上坚持植树。而人们有着朴素的理想,保卫北京,植树造林,越是艰难越向前,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生活,为国家做贡献。
几年前国家大力宣传了塞罕坝几代人坚持植树造林的事迹,这个电视剧也产生于那个时期。
那些植树造林一生者总结过往,总可以有个说法,可以自豪地说,我把一生贡献于塞罕坝植树造林事业。既是后辈的荣耀,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交代。
然而现在这样的荣耀越来越少了。现代人物质丰富了,但精神真的匮乏了,这一点毋庸置疑,每个人心中都有数。建国初期那种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很难找到了。虽然也有,但是罕见了,很多人都在为自己而活,社会氛围已经不同了。
然而世间之事往往如此,经常事与愿违,就像老天爷跟人开的玩笑。为自己而活者,却未必活得精彩;为社会贡献者,往往可以成就自己。
所以儒家讲社会使命感,儒者是要造福百姓的,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说这句话的范仲淹名垂青史。而为自己而活者都籍籍无名,混沌一生。
所以其实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未必轰轰烈烈,但要有所坚持。而不是只讲名利,追求物质享受,那些东西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再多些又有啥意义呢?
为什么人们开始怀念80年代,因为那个年代虽然穷困,但人们快乐,物质正在不断丰富起来,人们充满希望,憧憬未来。同时人情浓厚,处处有真诚和信任。
后来逐渐被现实教育,人人都开始研究挣钱,开始忽略了真善美。我记得初中时我们还讨论过一篇文章《向钱看还是向前看》,那时社会还在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而今甚至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向钱看已经成为共识。
很多小孩子,可能还在上小学甚至还在幼儿园,就开始失去了纯朴的真诚,就知道研究搞钱的技巧,有点堪忧了。
归根结底,我不是宣杨无私奉献、毫不为自己着想的傻气,而是愿人们都要有自己的精神,不去做只为追钱的蠢物。
在《最美的青春》里,我看到了一种精神,所以我希望我有自己的一种精神,我希望你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