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小说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历史感”?作者为何在小说扉页上写“仅将此作呈献在流逝的时间中,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
“历史感”这3个字在小说中出现了4次,都是在最后一章。而所谓的“历史感”不止是认识上的,更是行动上的。
“历史感”这个概念是作者苦心写作的一个“果实”,它与时间、历史、命运、钟鼓楼这几个概念是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果实”是如何成熟的。
一、时间
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是从一百多年前,恶贝子抢豆汁姑娘之后,“时间流到了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那一天”。
流逝的时间宛若长河,可是作者不写时间的延绵不尽,而是从时间长河选取了一天的时间,1982年12月12日。其实也不算一天,就是从上午5点到下午5点的12个小时。
小说中出现的台历、月份牌、时钟、钟楼、紫檀木外壳的老式挂钟、雷达小坤表……当然了,还有钟鼓楼,这些都与时间有关,它们与人物产生密切的关系,推动着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每个人都在时间的流逝里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对追求时髦的慕樱来说,时间是一支射出去的箭,而她现在就在“箭头”上。
作者也没有夸大时间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对最新信息的掌握,其实比时间更重要。
时间的流逝中留下了历史,也预示着未知的以后。小说结尾里作者猜测了人物的结局,但是他也不肯定,不知道这些推测“将被时间所确定,还是将被时间所否定”。
可见,时间是一切的开始,也带着一切走向未知的以后。
二、历史
“历史”这两个字人人都懂,可其实它的意思并不是单一的。我在网上查到“历史”的意思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沿革、来历;过去的事实。
简单来说,“历史”大致有3个意思:社会过去的事实、个人过去的经历、一种学科知识。
结合小说中例子,其实很容易理解。
作者在介绍地安门外大街的饭馆时,写“从历史上看,北京著名的饭馆,大部分分布在南城……”。这里的“历史”就是指第1个意思。
“既然詹丽颖并没有读过她发表的那篇文章,也不知道她的历史……”这里的“历史”指的是第2个意思。
“原来那是头年用过的台历,每篇底下都有一点文字,或者引点语录、谚语,或者有点历史、地理知识……”这里的“历史”指的是第3个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当作者同时提到历史和命运时,前者指的是“历史”的第1个意思,而后者指的是“历史”的第2个意思。
小说里的“历史感”其实也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后面会详细解释。
当我们提到“历史性”时,一般是用于比较重大的或有标志性的事件。
小说中还提到了“历史的眼光”,这是作为老师的嵇志满,教给路喜纯的。“历史的眼光”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当我们面对旧事物时,要意识到旧事物的消逝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要轻易气馁。
“世界上的事,没有一刀切的时候,没有一切都合理都美满的时候,问题是你怎么看发展趋势,怎么跟残留的旧东西抗争……”
《钟鼓楼》作为一本小说,将历史、人物经历、知识融为一体,让“历史”这一概念变得很丰富。
三、命运
关于命运的形成,作者在小说最后一章里中曾两次说明过。
人落生在世界上,在时间的流逝中和空间的承载中,体验着喜怒哀乐,完成了各自的生、死、歌、哭。人又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属于社会的,时时刻刻与其他人发生着联系,“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
其实直到小说最后,人与人之间的“流动变化”仍未停止。潘秀娅喜欢的手表是在王府井精心挑选的,而荀磊却自作主张地去了地安门。这就暗示着生活的波浪席卷着人们,永远不会停歇。
在小说里,“历史”和“命运”常同时出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流逝的时间。
“啊,时间!你默默地流逝着。人类社会在你的流逝中书写着历史,个人生活在你的流逝中构成了命运。”
可以这么说,“命运”一词是作者为了区别“历史”的不同含义特意使用的。其实在小说里,作者在写个人命运时,大部分还是用的“历史”。
四、钟鼓楼
“钟鼓楼”是小说的名字,它也将以上3个概念联结起来,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代表着时间
钟鼓楼作为建筑,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报时器。据说,鼓楼上曾用宋朝传下来的铜钟刻漏来计算时间。到了清朝,改用更香来计时。
作者还写了钟鼓楼是如何报时的。
不过截止到1982年,钟鼓楼已经有58年没有响了,但是钟鼓楼依然代表着时间。
“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然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当阳光和影子在古老的建筑上变幻时,一切将不言自明。
(二)代表着历史
钟鼓楼现在作为古迹而存在着,它本身就代表着历史。
小说第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薛大娘抬头仰望着这融入她的生活、她的灵魂的钟鼓楼。钟鼓楼仿佛也在默默地俯视着她住的那条胡同、陈旧的院落和她本人。在差不多半分钟里,历史和命运就那么无言地、似乎是无动于衷地对望着。”
在这里,钟鼓楼代表着宏大的历史,而薛大娘代表着个人的命运。
此外,钟鼓楼甚至还曾是落后和陈旧的象征。作者提到,直到1924年,钟楼还在和过去一样,用一种陈旧的方式鸣钟报时。
(三)钟鼓楼和附近的人们的命运交融在一起
这里要提一下“空间”,钟鼓楼其实是小说的一个坐标,作者经常用“钟鼓楼附近的”“钟鼓楼那边”“钟鼓楼一带”“钟鼓楼脚下”这样的方式来给小说中的人物或建筑定位。
也可以说,钟鼓楼附近的空间,尤其是那个四合院,为小说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钟鼓楼与人们曾经因为时间产生联系,而现在更多的是空间上的关系,甚至是心理上的“交融”。
还是小说第一章第一节那一段话,写薛大娘与钟鼓楼的“对望”。
“薛大娘抬头仰望着这融入她的生活、她的灵魂的钟鼓楼。钟鼓楼仿佛也在默默地俯视着她住的那条胡同、陈旧的院落和她本人。在差不多半分钟里,历史和命运就那么无言地、似乎是无动于衷地对望着”。
还有路喜纯告别薛家时,作者写道:“巍巍鼓楼怕也在俯瞰着他们,体味着这人生的滋味……”
人们对钟鼓楼的情感是好理解的,而钟鼓楼似乎也具有了人的感情,它与人们“对望”,“俯瞰”着他们,甚至似乎在“体味着人生的滋味”,钟鼓楼与人们的命运就这样交融在了一起。
(四)是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
最后一章的标题里写着:“时间流逝着,而钟鼓楼将永存。”
小说的结尾里还有类似的话:“除非发生某种难以预料的灾变,北京的钟鼓楼将成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
历史风云变幻,人生难以预料,唯有钟鼓楼永远见证着这变化的一切。
五、历史感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当荀磊和张秀藻在街上遇到后,他们聊到了时间。他们对望了一下,“他们同时意识到了一种超乎个人生命、情感和事业之上的无形而坚实的东西,那便是历史”。
荀磊对张秀藻说:“我想你一定跟我一样,已经有过那么一次醒悟——在无声无息流逝着的时间里,忽然产生了一种历史感……”那是他从英国回到北京时,当他站在钟鼓楼脚下,看到鼓楼身后那口废弃的铁钟时,他“产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感”。
这种感觉超越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让他头一回清楚地意识到他“在流逝的时间中所应奔赴的位置”和“应承担的责任”。他说,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使命感——一种把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交融在一起的神圣感觉”。
张秀藻完全明白他的意思,因为她也有这样的感觉,她说:“我觉得自己走向成熟的开始,也就是这种历史感和命运感的萌发。”
于是,他们决定和几个同代人一起聊聊“时间——历史——命运——使命”这个主题。他们终于明白,个人命运和人类历史不是隔绝的,原来,“历史,原本是可以由我们去创造的啊”。
像荀磊和张秀藻这样的青年,他们首先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在历史与个人命运的碰撞中产生了历史感。其实,所谓的“历史感”其实也就是“使命”。
无论是小说人物的思考,还是作者从时间、历史、命运慢慢讲起,“历史感”这一最终结出的果实,经历了漫长的酝酿。
它的产生和过去有关,是在历史和命运的启发中形成,但是它却是指向未来的,为了以后的发展而生。
“历史感”这一概念的形成,也使小说作者构建的世界趋于完整: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命运、社会与个人,短暂与永恒,过去、当下和未来……作者以宏大的野心,为我们呈现了这微小又壮观的80年代北京居民文化景观。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