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周国平
去年,在艺考班带过一个学生。他在学了编导小半年后,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信里说,他还是选择放弃艺考。他觉得自己性格太内向了,不适合走艺考的路,每次面试课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折磨。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班上见到他时他的模样,浓眉大眼,戴副无框眼镜,很斯文的一个男生。他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第一排的最右侧,而在左侧三五个学生围成一团,打闹说笑着。对比起来,他一个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可是相处的时间久了,我发现他私底下跟我聊天时,还是个很开朗很爱笑的男孩,还常常会给我说笑话。
在讲台上做练习,他也慢慢地能够流利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我能感受他的紧张,他是在逼迫自己做这件他并不怎么喜欢做的事情。
我跑去问他,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他从抽屉里掏出一张纸,不过一会功夫,叠了一朵花给我。
这就是他的小乐趣——折纸。他可以变着花样折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他告诉我,他享受折纸的过程,他觉得这很有趣。
在班上,我一直很关注他,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高中准备艺考时的影子,我也曾一度想变成一个外向的人。
虽然,我能在公众场合大胆地说话,我也能主动地跟陌生的面孔打招呼,但我依然没能成功地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在很多需要社交的场合,我仍旧是不舒服不自在的,想要找个地方自己呆着。我觉得和自己相处往往会更有趣。
可我至少还没放弃改变。
所以,他最终的放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内向的人总被要求改变?内向难道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小时候,我常被大人评价为“文静、斯文”。可我并不喜欢这些词,在我看来,这些词是不值得被炫耀的,活泼开朗才是。而我的这种心理正是社会偏向外向性格的缩影。
社会偏爱外向性格的人,而低估了内向性格的人。
打开百度,输入“内向”两个字,蹦出来的全是“怎样改变内向性格?”、“五个方法让你不再内向”、甚至“内向的人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等文章。
内向,成为一种社会的标签,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
很多人偷换概念,把内向等同于害羞、自卑、抑郁、不爱说话、没有朋友,而把外向等同于积极、阳光、自信、人缘好……
这种将概念的偷换是愚蠢的,是不道德的。
这使外向者往往被赋予了一种优越感,而被贴上“内向”标签的人则容易产生自卑感。
所谓的外向也好,内向也好,都只是一种性格,没有高下好坏之分。
苏珊·凯恩在她花了7年写成的《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总结了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特点。
外向者:热情奔放、胸襟开阔、善交际、合群、行动果决、活跃
内向者:善思辨、理智、好学、谦和、敏感、有思想、庄重、慎思、思想精妙、内省、内显、温润、冷静、谦逊
由上可知,外向者和内向者都有各自的优点长处,并不是处在一个互相排斥的关系中。每种性格都有让自己闪光的方法。
通常,人们以一个人爱不爱说话作为判定他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而不是看他说话的内容和质量。
内向的人不一定是不会说话的人。
不喜欢说话的人不一定是不善于说话的人。
同理,外向的人也不一定是会说话的人。
喜欢说话的人也不一定是善于说话的人。
有时候,你之所以觉得我是个内向的人,是因为我很少说话,而我之所以很少说话,是因为我觉得你是个傻X。
所以,千万不要以一个人是否爱说话,来给人贴标签。
内向不等同于害羞。有研究显示,害羞的人避免社交活动是源于恐惧的心理,内向的人则是更喜欢不会过分刺激的环境,他们只是享受单独或者与其他几个人的活动,而不是因为害怕人。
很多父母常会忧心忡忡地说,怎么办,我们家孩子经常宅在家,他要怎么才能变得活泼一些?
事实上,内向者呆在家中并不感到孤独与无趣,但父母的这种担忧却常给他们带来困惑和自我否定。
内向者,往往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很好地跟自己相处,因为自己已经足够有趣。
他们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享受另一种类型的快乐而已。
就像我那个学生一样,他很享受折纸的这个小乐趣给他带来的快乐。当你跟他谈论他感兴趣的东西时,你甚至不会注意到他是个内向的人。
如果让内向者做一个选择题,同样一个晚上,出去参加社交聚会或者呆在家,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呆在家里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再也没有比这更有趣更放松自己的玩乐方式了。
对于外向者来说,社交是一种享受和放松;而对与内向者来说,社交则是不得不学会的生存技能,很难享受其中。
内向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是由思考构筑的。
内向者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左右。
凯恩在TED演讲中就谈到:
历史上很多推动改革的领袖都是内向型人,如富兰克林·罗斯福、甘地等。虽然这个社会崇尚的是集思广益、群体动力学、众包以及其他合作体系,而独处却是产生创造力和实现繁荣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越是给内向的人自由,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他们就越有可能提出对现有问题的全新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有可能是一碗灌给内向者喝的鸡汤。
但是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一碗鸡汤,不喝白不喝。
那么,内向性格能被彻底改变吗?
以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能改善,但不能彻底改变。
随着我慢慢长大,发现自己不再逼迫自己去改变性格,而是开始接纳,开始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性格,开始不那么在意别人说自己“冷”这件事。
从小到大,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冷”,不是那么容易亲近的性格。
但是,每当听到这个评价的时候,我的内心os是,我明明笑了啊,我明明主动打了招呼啊。
在无数次反省与尝试改变之后,我发现我还是没法彻底改变这一印象,这种说不明道不清的东西仿佛与生俱来,就植根在我身上了。
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更了解自己。
内向的性格又不是一种缺陷,为什么要去改掉?
这个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是内向者在心里给自己上的枷锁。
内向者需要先停止对自己的指责,每一次对自己的指责都是对自我的质疑甚至否定,逐渐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筋疲力尽。
我们可以努力地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沟通、交际、演讲的技巧,以此来改善内向性格所带给我们的困扰。
要真正地了解和接纳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路径往自己的自然偏好靠近,这样会让自己的生活轻松很多。
至于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内向性格的“关心”,我只想说,我又不是人民币,要那么多人喜欢我干嘛!
这个世界需要不合群的人。
我们不为迎合任何人,只是需要改变心态来让自己生活得更舒服。
不要以性格内向为借口而逃避这个世界,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不必为自己无法融入某些人群而感到困扰,尽可能多地发掘与自己相处的乐趣,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社交场合,将工作与生活分开,创造机会去进入一些与自己投缘的圈子,去结识新的人,去新的地方,接触新的事物,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社交这件事儿。
一个完全接纳自我的内向者或许不是聚会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个,但绝对会是你交往越深越被吸引的那个。
你要相信,内向从来都不是劣势,它是一个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