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与收获
孔子从55岁到68岁,带着领弟子周游列国,一般认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而我看来不只是为了宣传,更是为了“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孔子一生不为钱财地位折腰,唯一做的就是追求真理。当他的理论在鲁国无法应验,自然要找另一块试验田。
当然比较悲催的是,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各国的国君整天琢磨的是怎样才能当老大,多抢点地盘?没功夫给孔夫子做实验,于是乎,不同的表象一样的结局,失败的经验在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反复重演,最后孔夫子郁闷的回到鲁国,不跟他们玩啦!难道没有收获么,当然有:名声大噪,弟子三千。那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可能是重新认识了自己。
多么痛的领悟,让我把自己看的清清楚楚!
“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自己”,为什么?人们平常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后才遇到《易经》,这个观点有待考证。易经无论何时都是传世经典,孔子博览群书怎么可能到了近70岁才接触经典呢?最大的原因是周游列国之后,受了委屈,“孔子重新认识了自己”,才认真的拜读《易经》。这一读不得了,他刻苦学习到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这个故事就是《韦编三绝》。
《论语·述而》还记录了孔子读周易的一句经典,“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概意思是,“如果能让我年轻一些,从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多么痛的领悟,这等于孔夫子承认他在50之后犯了错误”。结合“孔子从55岁周游列国理想破灭,和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两个事实,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论孔子心里在想:“如果我从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周游列国这一趟就不会失败啦,我的理论也就能够被现实验证啦!”
自我发现的必由之路:交流与实践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可爱的特点,总是低估别人,高估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拍马屁,戴高帽”永远不会过时的根本原因:“因为你夸我的正是我所想的,‘你能正确评价我’说明你有眼光,嘿嘿!!”。也正是这种人类的本性,使得我们经常发现不了真实的自我,而必须通过实践和交流获得,大部分人必须通过失败的教训才行。
“我们始终相信自己潜在的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我们只是没出手,只是没有机会出手,出手必定成功”。哈哈,有没有说到您心坎里去。孔老夫子千古圣人,理论内涵影响中国几千年,主动出手周游列国还是失败了呢,你敢说他没有想“自己潜在的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那该怎么办,难道不想了么?不想不行,不想我们哪里来的信心。所以,我们要继续想下去,但是要学习孔夫子的实践精神,吸取孔夫子的教训,不要留下“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的感叹。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这么做:继续自视甚高、必须坚持实践、但不能盲目冲动的实践、要一边实践一边与人交流。交流是个大课题,有开会交流、有喝酒交流、有喝茶交流、听课交流、还有两种我深有体会很管用推荐如下的:读书交流与竞技场交流。
读书交流与竞技场交流
第一个,读书交流。读书便是和作者的交流,读哲学书便是和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大哲学家的交流;读科技书便是和爱因斯坦、牛顿的交流;读职场历练的书便是和马云、任正非、乔布斯的交流;读历史书便是和汉武帝、曾国藩、毛泽东、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交流。总之读书给我们聘请了最伟大的导师,可帮助我们开启最伟大的智慧,从时间、经济等各方面来说又是最廉价的奢侈。
第二,竞技场交流。我们每个人都有斗争天性,物竞天择的法则是生物本能。竞技场交流不需要我们去参加角斗,参加运动会。他需要的仅仅是早上早早的到田径场上散步,感受一下晨练的氛围,当看到尊敬的领导、教授都在晨练的时候,某种天性也就被隐隐的激发啦;同样的可以打打篮球、关注体育运动等等,当然最好不是窝在家里看电视,竞技的氛围是通过人传染的,电视手机都达不到这个效果。
期望与各路朋友交流探讨!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