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80%的书都是垃圾,剩下来的20%中又有80%是随手翻翻便可仍在一边的庸品。因此,我买书从不吝惜金钱,100本书里能有4本书是值得逐字逐句看完的就已经是赚到。不如此,我就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选书上,而且万一选了半天还选到一本差书怎么办?时间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我不年轻了,承受不起。
昨夜刚读完了《乱世华尔街》,对,又熬夜了,只有好书才有用健康来尊敬的资格。这本书我看了一周,可以说极慢,我真的是逐字逐句看完的,其中关节处还停下反复思考,时常为其中某句话沉思良久,以至于一周内整个人时常处于灵魂游离在身外的状态,食而不知其味,被唤而不闻其声。
对于一般的书我也是看看就扔,扔完就忘,所以看书虽多长进却不大。而这本书我全书标注了417次,其中超过200字的标注超过50处。书虽不长,按正常阅读速度应该5小时内完成,可是我却多用了数倍的时间,可见其“干”的程度,信息量太大了。
这本书写的是2006~2010五年间作者作为一线债券交易员,亲历整个07~08次贷金融危机的全过程后写下的见闻和心得。不但有最生动的华尔街投行、商行一线工作细节,还有很多作者反复思考打磨提炼的犀利洞见。往往是一句话道破金融运行的本质。
我自认看过不少理论化很强的金融学术书籍,也看过不少成功后出来贩卖自传式经验的书。前者太晦涩,说实话没太看懂,后者太浅薄,廉价的成功学而已。简单说,都太TM装逼了!
虽然作者是债市视角,可是我觉得只要是从事金融这行,或者对华尔街对世界运行的规律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看看这本书。都说道术结合,这本书就是作者在最血腥的交易一线通过反复实践的术提炼出的道。作者的数学、逻辑、历史素养及高,又因为从小在北京长大,全书语言极为风趣幽默,用了大量妙到巅毫的比喻,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关键事件细节的描述都恰如其分,会让你感觉是自己置身于金融危机时的漩涡中心。
可以说,把一本写赌博的历史书,写成了一本小说。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炒股没人家厉害,小说没人家写的好,“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不由得又浮上脑海。
以下我提炼几点书中的精华,干货实在太多,想要全数获得还得自己看书:
1.世界上的商业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高毛利的微软模式,高周转的沃尔玛模式和高杠杆的银行模式。而投行这三种商业模式兼备。其中高杠杆的自营模式使其成为重资产的公司,也应全行业过度发展该模式,杠杆过高,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2.股票的流动性好,杠杆低,所以趋势性差;债券的流动性差,杠杆高,所以趋势性好。所以做股票要逆向投资,做债券要趋势投资,也就是所谓的追涨杀跌。
3.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关联度已经很高,经济“脱钩论”很危险。比如俄罗斯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最开始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只是局部危机,不会扩展至全国或者全世界。结果就是资本市场冰火两重天。可事实证明,最后谁都逃不过。
4.数学模型只能计算正常波动范围内的事情,可是一到危机来临,事情往往都不再正常范围内波动,因为人是有极强从众性的,危机来了会不假思索的逃命(牛市来了也会无脑追高),原来那些基于相对价值判断做出的模型就会完全失效。
牛顿说过:“我可以计算行星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们的疯狂。”
所以危机来临时为了防止从众伤害自己,撤出一定要果断,不要再死守着自以为的价值不放。芷若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自己为自己选的股票优秀,泥沙俱下时还死扛,最后虽然也涨了回来,但我却错过了在危机中绝佳的抄底机会,痛失好局,这可是5年一遇的机会啊,代价实在太大。
以上也说明人工智能要替代人类投资者还需时日,人性的东西不好判断,资本市场还是开放系统,只能说和人类形成竞争。
5.大牛市往往双顶,大熊市往往双底,那是因为人们的风险胃口一时很难改变,当流动性出现巨大的改变时,一开始会有个剧烈的反应,但人们以为只不过是个大点的调整,直到第二个顶或底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这次不一样了。
6.风险不会消失,这是常识。华尔街的各大投行投资机构自以为聪明,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和结构化产品,以为再也不会有风险,简直天真。
风险其实只能转移,而不会消失,它会在某个地方偷偷积聚,直到你意识到的时候就晚了。它已经成为你的阿喀琉斯之踵。比如金融危机时的短期融资。
当时华尔街所有风险转移的假设都是建立在短期融资极为充裕的假设上的,可当流动性退潮,短期融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整个美国的金融大厦其实是建立在沙子之上。
7.对冲的本质:以牺牲收益率降低波动性,然后加绝大的杠杆放大收益率。
8.发现危机来临时,撤退一定要果断,慢一秒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雷曼的破产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而美林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9.价值投资不是一句“基本面投资”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在危机中有钱抄底的智慧。好东西跌到烂的时候谁不知道要买?可你有钱么?巴菲特有。
因为他有保险公司,再怎么危机人都要买保险,他的融资渠道和现有主流的金融系统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独立性很强。所以,知道终于知道自己和巴菲特之间的差距在哪。
顺便说一句,巴菲特在危机中趁火打劫了高盛一大把,不要以为某些机会不可能出现,往往几年,十年就出现一次。把你的钱准备好,下重注。
10.人际关系的要诀在于,在利益分配的链条中占据有利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帮别人赚钱的时候顺便自己赚钱。
千万不要为了计较一点小钱失去了位置。作者在金融危机后因为自身商业银行的属性,都雄厚的资本,而他和有渠道有关系的各销售却无资本结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债券分发网络,在其他人还没从冲和加杠杆的思维模式中转过弯来的时候,就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别再沉迷于你低效的社交了,人脉不是吃吃喝喝搂搂抱抱称兄道弟,而是利益,利益,利益。成年人只谈利益,不谈感情。如果你觉得我这句话庸俗而肤浅,那恭喜你,还年轻。
11.接上点,一个游戏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在别人还没弄清楚玩法前率先想好策略,就能获得暴利。比如15年的分级基金。再往前的封基套利。下一次可能是期权。
12.涨时重势,跌时重质。涨的时候就别过于担心风险,加杠杆上,跌的时候就别在乎价值了,赶紧跑(这点不太适用于股市)。但是加杠杆的时候时刻要想着身后,时刻准备逃跑。
说实话炒股炒什么都好,我个人认为“反应比预测更重要”,预测市场是很难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可如果你能保持敏锐,时刻准备在,在事情有变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大多数人之前做出反应,你就能取得相当好的收益。
要做到这点除了时刻保持焦虑和不安,更要熟悉历史,因为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其实都有预演。一句话“事异则备变”。
13.写小说的时候要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比如作者写他的上司,总是要顺一份公司发给客户的免费午餐,虽然自己已经极其有钱。这就生动描写出一优秀交易员的特点,分利必争,知行合一。
描写事件的时候也要用细节,比如作者编造的雷曼总裁摔美国财政部长的电话,显得后来美国财政部不援救雷曼就特别真实。
然后就是善用比喻,把整个金融行业结构化严重、混业经营、高杠杆的现状比喻成连环计,流动性退潮比喻成东风,把房贷危机比喻成那把火,简直不要太绝。
做投资做金融的人,专业知识要硬,那是第一条腿;对历史的洞察,对人性的把握,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处理人脉关系等等这一切,更为重要,这是第二条腿。第二条腿是支撑腿,第一条腿是行进腿。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快,走得远。
作者就是一个专业知识极为过硬,数学好到爆炸,而历史知识运用得炉火纯青,极会处理和上司、销售以及其它部门同事关系的人,加上时时记录,不断学习(经常提到他的交易日记),时刻保持一颗进取的心,这样怎么能不成功呢?
愿你更接近世界的本质,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