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惊闻噩耗:林清玄猝然因病离世,享年65岁。
正逢媒体热炒吴秀波事件之时,关于林清玄离世的新闻简言短语并且瞬间而过。
显然,无论是媒体还是读者,对吴秀波事件的关注度大于对林先生之死的关注。
为此,我更加黯然。
那一天,我告诉女儿:林清玄去世了,太可惜了。女儿反问我:林清玄是谁?
林清玄是谁?
曾经,在我第一次抱着林清玄的书时,也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而我读的书又很少,竟然不识文人林清玄。后来,从先生温婉清雅又禅意十足的文字中,了解到这位灵性十足的台湾作家,也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8岁时,少年林清玄立志成为作家。由于家境贫寒又深居乡村,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妄想,就连林清玄的爸爸也对他充满怀疑和否定。可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小小少年林清玄的作家之梦。
他饱读诗书,又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童年中的很多时光都被读书所占据。而这种长期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一个丰厚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投稿所得的稿费,被林清玄的爸爸拿去买了猪肉。自己和家人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的快乐情景,令这个酷爱文学的少年备受肯定和鼓舞。原来,写作还可以帮助家人改善生活,从此更加坚定了小小少年的人生目标。
17岁时,林清玄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已经开始展露头脚。他的作品被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在很多同龄人都在发现和寻找自己梦想之路的时候,此时的林清玄已经稳稳地走在自己看得见的未来之中。
文学创作路上他更加努力。坚持日更,从每天的1000字,到1500字,到2000字、3000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二十岁开始出书,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奇迹。而对林清玄来说,这只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成名后的林清玄,依然笔耕不辍。他说:我会一直写下去。就算明天会死去,今天我还会坚持写。听说,在先生离世的前夜,他还在写。
32岁时,正是他在文学路上的功成名就之时,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很多文人都会趁热打铁,继续出新的作品。而此时的林清玄,因佛法之缘,选择离开光环和荣誉,深居寺院三年,每日参禅悟道。
三年后,林清玄回归俗世生活。菩提十书正是他回归后的新作品。每部细腻温和的作品都充满禅意,人生意义更加深远。那些被佛香浸染的文字,不仅令读者赏心悦目,还有着疗愈心灵的力量……
当年朋友送我《紫色菩提》一书时,我被书名及紫色的封面所吸引,因而更加钟爱这份礼物。如今想来,这份礼物其实是生命中那份深深的缘。它,就这样静静地来到我的生命中。
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
因了这份禅意,也因了这份缘,也因了对作品的喜爱,《紫色菩提》一直被我珍藏至今。即使多次搬家,很多书也不得不被我舍弃,可它却依然是我的最爱。如今,它也随我漂洋过海。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非常珍惜。因为一生里这样的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沉入一种疼惜与深刻,不至于错失那最美好的因缘。——《一生一会》·林清玄
那一天,突然在群里听说同学兰因病早逝。我呆呆地看着天花板,感慨着生命的无常和先生的《一生一会》。
同学三年,之后,各奔东西。
三十多年中,仅有的一次相聚,是在沈阳跟几个同学的小聚。那时候我们都匆匆又匆匆,仿佛被时间的巨浪推动着。
我们身不由己,我们又彼此理解。似乎都默认为这就是生活的轨迹。而中年的我们,在循环往复的人生路上,很多时候都会忘记自己,也会忘记抬头看看天空,同学与同学之间更加难得一见。
我们相约下次再见。可是,我们没能相见,如今,我们依然是同学,兰却成了我们永远的怀念与回忆。
这世间,太多的人,一生,只有一会,而一别,就是一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清欢,便是清淡的欢愉。我认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快乐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可是,越是这样,越凸显人们内心的匮乏。患有心理疾患的人群队伍在不断扩大,无论是在城市或者乡村。媒体也时常报道有人因不堪精神压力而自杀或者抑郁成疾,而那些自称没病却内心不快乐的人,始终无法快乐起来……
我们寻医问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我们不过是跑得太快,要得太多,以致于灵魂跟不上身体的步伐,也忘记要去哪里,为了什么而去。
其实,灵魂不需要物质供养,精神也不需要通过太多的物质来满足。不然,有的名利双收的企业家、公众人物怎会选择自杀?说白了,就是内心的负累过重,最终不堪重负而走向绝路。
先生的清欢,是与朋友喝茶之时的默默无语却两心相契的静谧时光,是游走于山水之间与山魂水心的深深对话,是晨间散步在花草树木丛中,听鸟语闻花香,与世间万物的彼此心灵感应。
这清欢,源于内心的静谧与寡欲,也源于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这便是这世间最有味道的清欢。
有了这份清欢,才会有先生“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浪漫恬淡的生活景致,也就有了他“宁愿做傻瓜”的不二境界。
有了这份清欢,才会像先生一样享受到“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的美好感觉,才会在人生历尽苍凉之后,于午夜,手握喝过茶水的杯子,依旧能够细细体味到,少年时的热血如今仍在心口的温度。
如今,先生以他清欢的一生完美谢幕。从此,世间再无林清玄!
我仿佛听到有人在说:“幸好,人生有别离。”,那是他,曾经把能够饱喝汽水到连打三个嗝定义为幸福的林清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才能事事顺利。”,那是他,教会人们以知足、珍惜和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雨的林清玄。
此生,此时,此地,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