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是能区分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注意,这里讲的孩子,不包括婴儿。)
当父母活在当下,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孩子自然也会安住当下,专注的体验这个世界,发展自己。
周末在家里吃饭,吃过饭之后,我想自己离开饭桌去沙发上坐一会儿。
小满立刻大叫:“我要妈妈坐在我旁边。妈妈坐在我旁边我才吃饭!”
我也很生气:“我坐在哪里和你吃不吃饭有什么关系?”
小满蛮不讲理:“我就要妈妈坐在我旁边!你不坐在我旁边我就不吃饭!”
我回答:“你爱吃不吃!”
小满一个人在饭桌上发脾气:“我就要你坐在这!”
我越想越气:“为什么一个小屁孩,这么强的控制欲来控制父母?”
我要给你点颜色看。我把小满拖到卧室,打开灯,关上门,把他一个人留在房间,任他在里面大哭。
听他哭了一会儿,我打开门,喊他出来,和他讲了半天道理。
“你吃不吃饭是你的事,我坐在哪里是我的事情,你明不明白?”
今天早上读到这个文章,其实也是我日常生活的常见情景:
孩子要我陪他讲故事,玩游戏,我明显不乐意,于是就推脱,现在忙,等××时候我就陪你。等孩子情绪激烈,我就会妥协了,放下自己的事情陪孩子。
可想而知,这种陪伴的质量是不高的。不是说这个我爱无能,而是在孩子边界不清的控制下,爸爸是爱无力的。再有爱的人,在边界不清的关系中,也会不情愿。
可能这也是我最近总是看到孩子就感觉自己被绑架了一样。
我们的亲子关系中缺少边界,我无法痛快的拒绝孩子,孩子也在我提要求时乖乖听我的话。
我反思是不是我们家里,对孩子的控制太多了。
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内化的模式是:父母可以操控我,我也可以操控父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可以互相操控的。父母不乐意受我控制,我可以再三地磨,甚至发脾气,父母就愿意了。
边界清晰的父母,必然养育出边界清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主体性强,现实感好。生活中既不会去强求别人,别人也无法洗脑侵犯他的边界。
控制是双向的枷锁,操控孩子的父母,自己也在被孩子操控。双方的自由都受损,智力都受限。
智力的“遗传”就是这个意思:父母会身体力行地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去操控孩子,确保了孩子的智力跟自己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