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
病人患了病,去看医生,医生负责给病人医病,解除其疾病的痛苦,促进康复。
治病,既是病人的要求,也是医生的职责。如果医生不治病,那还能叫医生吗?问题是:病真的完全是医生医治好的吗?就拿普通感冒来说吧,去看医生吃药甚至打点滴,基本能要一星期才能好;如果不去看医生,抱持放松的心态,每天多喝水,适量运动,晚上泡泡脚早点睡,估计一个星期也就全好了。要相信我们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再比如吧,我有个长辈当时是患了胃癌,外科大夫建议手术治疗,切除了癌症物质后由于他的体质太差,出现了刀口感染很快就离世了,后来家人说,如果不手术的话兴许还能多活个一年半载,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手术和治疗,都需要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一般我们去医院治疗躯体的疾病时,医生基本是关注这个“人的病”。
那心理疾病的治疗呢?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是这样说的:每个人的心理内部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外潜力,心理治疗不过是促进该潜力的自我实现。心理治疗师只要提供一个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治疗关系和情境,来访者借助这样的治疗关系和情境,就可以逐渐地恢复自身的心理健康了。所以,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最首要的一点是要知道来访者是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和医学模式不一样的地方是,透过这个“人的病”看到“病的人”。早几天追了一个剧【不完美的她】,女主林绪之永远一身黑衣黑裤,IT行业事业上很出色,但不管是对视如己出的养母还是闺蜜又是老板的朋友,她永远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冷冷的拒人千里之外。因为女主是一个被妈妈送到福利院的孩子,变态的父亲,让她从小就生活在黑暗和笼罩的环境中,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遗弃,但在她寻找亲生母亲的路上偶遇一个遭遇家庭虐待的小女孩后,女主坚定护所爱,不放弃任何希望,最终林绪之和被她收留的小女孩莲生都打破了原生家庭的魔咒,女主建立了“城市妈妈之家”把快乐和阳光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份“重生”的力量,但是,决不能忽视的是绪之的家人和朋友给了她无比抱持的环境,小心的呵护着她越过了心理的重重障碍,让她转身看到了阳光。
最后,我想非常有必要再次重申作为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共同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点,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到底是否有效。(以下1-6点大部分内容来自摘抄于许又新的心理治疗基础)
1、矫正性情绪体验;也就是说来访者的焦虑、紧张、沮丧、自卑等心情减轻了,同时,在与治疗师交谈中可能萌生希望甚至信心,感到心情轻松愉快,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2、从事新的有效行动;启发、鼓励和支持来访者采取新的有效行动。所谓“新”的就是以前未曾尝试过的。
3、提供可选择的生活态度;理性情绪疗法的提出者戈尔弗里德写到:所有不同形式的不同治疗都有共同的临床策略,即为病人替工另一种看待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以及周围世界得方式。用哲学家的话语说:换一种看法,就换一种活法。
4、治疗者与病人的关系;新的,亲密的和建设性的关系。
5、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因为心理疾病是和社会关系很重要的关系,比如有自卑感的人往往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抚养者包办、替代的情况居多。所以,要使来访者能够自觉地接受有意的社会影响,家庭治疗也许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6、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又回到了前边的去医院看病,如果病人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那么,再好的医生估计也没用。在心理咨询中。最关键的还有来访者的自我探索,当然离不开咨询师的启发和引导。自我探索使意识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听到老师讲:助人自助。但心理治疗师其实是在出卖爱心,也出卖了生命中的某段时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陪伴来访者者成长。我们也作用了很多心理治疗的技术,让来访者大会他自己的主动性和内心潜力,做到了“授之以渔”。总之,心理治疗师不是在出卖疗效,因为来访者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购买到疗效,因为疗效根本就不在治疗师这里,而是在来访者的心中,来访者内心本来就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外潜力。而心理治疗师只是那个无比的坚信他能做到的那个陪伴者。
【万物生而有翼】
你生而有翼
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
形如虫蚁?
——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