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优异成绩通过礼部和制科考试,但毕竟是个刚考上公务员的小伙子,步入仕途也要一步步从零开始走。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朝廷的正式任命下来,授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签署公文,大理评事是虚衔,实职就是凤翔府判官,相当于今天的凤翔市办公厅主任。北宋时期各省长官实行考核机制,一般都任期三年,市场轮调,苏轼在凤翔也是干了三年,这期间我讲2个故事和2个他认识的人。
苏轼刚到凤翔任职,正好赶上陕西省大旱,眼看庄家颗粒无收,百姓心急如焚,苏轼就想各种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最后,他想到一定的上天因为什么原因发怒降罪于此地,故不给降雨,他于是用他那雄辩的文才写了一篇“祈雨状”,可谓是说的有理、有利且有节,没想到,真求来了雨,连下三天。这场及时雨人民大众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但见那: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苏轼更开心,想想自己刚工作,就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功事,还是值得纪念的,于是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了亭子上。这篇文章现在已经作为学生语文教材常用的古文之一了,文笔简练,以求雨开始,最后却由人上升到自然,很能代表苏轼乐观豁达与民同乐的精神。
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另外一个故事是讲苏轼与他上司。苏轼到凤翔后,凤翔市长也换了新的,就是陈希亮,陈市长这个人刚正不阿,严厉刻板,不苟言笑,长得是面黑体壮,像冰一样,让属下们都望而生畏。而苏轼本身就是乐观直性子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像火一样,我们就来看看这对“冰与火之歌”有哪些故事。
第一,苏轼当年考制科的时候,科目属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贤良方正是说他这文章写的好,品格很端正,能言极谏意思是说他善于写策论文章,敢于向皇帝提意见,这就是个科目名字。苏轼制科第一,当然很出名,他同事就有很多就已经是他的粉丝了。所有有人就尊称他为苏贤良,一见面,苏贤良好,其实这也没什么,一个称呼而已,但有一天让陈市长听见了,说你多大个人你就贤良了,我这还没弄上一陈贤良你就苏贤良了,把称他苏贤良那位拖出去,打屁股,这让年轻气盛的苏轼非常尴尬;
第二,北宋有一个规定,每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叫做中元节,官府按照惯例市长、副市长、其他的一些官员,到了这一天大家来一个聚餐会,同事们谈谈人生,谈谈理想,放松一下。苏轼心里正不爽的呢,于是赌气,就不去。好嘛,又被市长发现,你不来我就罚你的款,直接罚了苏轼整整八斤铜。(北宋的时候,一千文铜钱合五斤,八斤铜,算盘一打,一千六百文铜钱。)
第三,苏轼作为办公厅秘书,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写一些公文,然后给到市长审阅。这公文苏轼肯定很擅长写,但他每次把这个公文写上去交给陈市长的时候,这位陈市长拿着这个公文,上面改一下,底下改一下,左边改一下,右边改一下,总得改你个七八不离,然后才定稿。这苏轼就觉得纳了闷,我的文章皇上都说好,当今文坛大腕欧阳修都说好,你个五品的知府,又不是什么大文人,在我的文章上改来改去,这不是倚老卖老吗,心里头就更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