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偶尔的一见如故,常态是泛泛之交,从不缺席的,一定有厌恶之人。或因利益冲突,或因自身性格,或者,连原因也难以说清。
前段时间一个大学同学加了我的微信,只想寒暄几句作罢,本也不熟,结果对方几近热情,我暗示自己平时较忙,不爱闲聊,仍在一天之内发了十几条消息,了解到毕业三年,赋闲在家,招聘考试均以失败告终,目前只等家里安排工作。我觉得惋惜,对方直言你读研父母还支持你?得花不少钱吧?我便觉浑身不适,坦言自己已有男友,实不想有不必要的误会,结果不知怎的气急败坏,说要看到我男友照片才能死心,言语侮辱,意在这并非我第一段感情,更用不堪字眼去形容我大学时期的恋情,我震惊余回复其有病并删之。更加明白他为何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为之可悲。
人贵有自知之明,觉人之伪,不形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于口。于内心我对其正值年少,赋闲三年一无所长极近鄙视,其二谈吐无适当距离礼仪,令人心觉不适,但话留三分,仍极客气,至此,仍不觉,故不留情面,此类,本生命不再有交集,交谈亦是浪费。
有次同学问我,为什么我追前女友的室友她会生气,我说人家宿舍两人间啊,那是她唯一的室友,他不解,那和她有什么关系。我刚想解释,话到嘴边吞了下去,自此慢慢远离,三观不同不强说理,也不必试图理解他,如果懂了,或许你们就是一类人。这大概是对此最聪明的处理方式,没有争吵和崩溃,默不作声的疏离。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答案,道理是千年之道,人只是今朝之人耳。不愉快的事情耿耿于怀,而忽略那些快乐的时光,岂不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