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在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将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一系列我们一直奉为真理的知识,可能不再准确,那些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本的教师,突然发现自己津津乐道地讲述的这些知识一下子过时的时候,还会泰然自若地应对每天的教学吗?其次,随着我们越来越尊重学生个体,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就将面临挑战,义务教育规定入学年龄、规定修学期限、每学期限定课程、不考虑男女生在个体发育上的差异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需要变革;第三,读写能力与读写方法,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现在一款很小的电子产品就可以为我们大声地读出课文,语音的存储技术的革编辑也是小菜一碟。这必然促使几乎专门以费力的文本解码为前期假设的教育学发生巨变;第四,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结合,有可能会使人们设计出一种微型芯片,一次微小的植入就可以较大尺度地改善人的知觉、记忆、专注以及表达能力,或者提升学习成绩。原来“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境况,将因为一个芯片的植入而得到彻底的颠覆;第五,学校只是在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永远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教师们带到教室里去的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随着新的电子媒体和微型生物芯片等的运用,人们可能呆在家里更容易跟别人进行沟通,个性化的学习也终将变成现实。到了那个时候,学校也会因此而再度消失;……
上述的这些新情况,都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当下的课程教学方式难以解决的,教育到了发展的关键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教育如何转型?
如前所述,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既然是创新的过程,那就不会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我想,有几件事情是我们当下特别要关注的: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就是人对教育现象或者问题的看法或认识。一个人的教育观念不是天生的,与他所处的社会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观念决定着人的教育行为,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必须改变人的教育观念。现在的教师,都是过去教育的产物,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则是为学生个体的未来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奠基。如果教师不对未来的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关切度,不去思考这些发展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要完成教育的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也是长期的任务。
坚定教育信念。最近这些年,社会和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新月异,但教育的变化非常缓慢。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层出不穷,但我们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世界越来越变得平坦,互联网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但教育却在想法设法地不让学生“触网”,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社会上的职业划分越来越多,需要人才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我们的考试选拨制度依然非常单一,培养人的规格高度统一……这一系列的反差,导致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不满逐渐加剧,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对教育现状牢骚满腹。但光靠发牢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面拿出具体的行动来支持,更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和实践。当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当前的教育弊端,促进教育走向和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时,教育的春天就会来临。
勇于教育创新。首先是制度方面的创新。新生的入学,是否可以不按照年龄来决定,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取舍?学生在学校里,是否可以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年级里读,以适合自身的学习水平?现行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是否可以做一些变革,营造更适宜于学生发展、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不同部门对教育系统制定的政策,能否多从整体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本位主义,使得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其次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现行的教科书,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师生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纸质教科书转化为电子书籍,强调动态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甚至可以取消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本,彻底解放教师和学生,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第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现有的教学方式,以教定学非常普遍,以学定教不够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很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第四是资源利用的创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资源,让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信息的翅膀;要形成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让社会各界都能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