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身在人生而蒙昧于人生,蒙昧得无从谈论,无从倾听,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余秋雨
虽是说关于人生的一部书,却没有宏大到让人无法触碰。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来日无多时,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过完剩下的日子?慌乱、恐惧或许是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最正常的反应。
莫里,一个社会学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用一颗最平静的心去面对死亡,他把自己的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门课程。
他说:“人一旦学会了怎样去死,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虽说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平静的面对死亡。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这样去面对死亡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应付最困难的事情了(与生活讲和)。
一个人究竟要对死亡有了何种程度的感知,才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
学生米奇每周二都和莫里相聚在莫里的起居室,十四个星期二,谈论人生,他们也自嘲到自己是“星期二人”。他们谈论的都是每一个人人生的重要部分而又被人们因忙碌而忘记思考的问题,关乎于婚姻、相处、原谅、死亡、爱的意义……
莫里在谈论人与人相处时说到: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在我们世俗世界中,我们往往学会的是怎样接受别人给予我们的爱,可我们自己却吝惜给别人的爱,哪怕只是一点关心,也不曾愿意。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寻找爱,却不付出爱?
爱在哪里?在妈妈的一日三餐中、在朋友的相聚言欢中、在恋人的依依相偎中、在与时光的独处中……爱其实无处不在。
人们总爱打着陪伴与相聚的幌子,在与别人相处时不用心,玩着手机、打着电话、和网络另一端的人聊着天。我们总是忽略我们面对的那些人,觉得情感的交流通过当面交谈显得格外矫情。
在你浮躁一切都浮躁、在你平静一切都平静的这个世界,愿人们平时相处时,做到那时你的世界只有ta,并且想的也只有ta。
书中有很多让人接受起来毫无抵触的人生箴言,细细读完,你会发现生活有很多美好,即使死亡就在你的面前,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2018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