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本在樊登读书APP上累计播放量超1800万次的《读懂一本书》。
这本书,之前听过一遍,触动很多,最近又重新全文阅读了一遍。
如果你在读书中也遇到了诸如不知道读什么书、读不懂、读完就忘,读完没有效果等问题,那这本书就非常值得去看。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樊登。
樊登是谁?他是“樊登读书”的创始人,前央视节目主持人,主持过《实话实说》《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车》等节目。
2013年,樊登创办樊登读书会,2018年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
他在专注于讲书的同时,还出版了《可复制的领导力》《低风险创业》《陪孩子终身成长》等畅销作品。
2022年是樊登读书的第九个年头,这个由读书会演变而来的APP用户数已突破5000万,且稳定盈利。
樊登已经在阅读领域沉浸了9个年头,每年阅读近100本书,录制至少52场讲书节目,有时候一天甚至有十几个小时都在读书。
如果按照一万小时定律,精通一件事至少需要1万小时,那么假设他平均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4小时,那么他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也早已超过了1万个小时,读书,他绝对是专业的。
这本书,是樊登多年讲书所形成的一套流程和方法,从怎么选书,怎么读懂它,到怎样拆解它,怎么把它表达出来,包含的内容其实很广。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分3个部分:
1.为什么要读书?
2.对于读书的5大误解是什么?
3.怎样读懂一本书?
01为什么要读书?
1)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樊登在创立樊登读书会之前,还有过一次失败地创立杂志社的经历。
那时候他非常努力,带着团队天天加班,沿街推销杂志,连投资人都被感动了,但最终没几个月杂志社还是倒闭了。
后来他从书中学习了领导力,沟通方面的知识后,才发现,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难题,早就被前人总结了。
而他总结自己失败就失败在不学习,费了半天劲,绕了一个大弯子,简直是浪费生命。
实际上,那些让你苦思冥想的问题——关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写成了书。
可以说,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2)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常常为情感、金钱、房、车、学历、尊严、梦想……感到焦虑。
但实际上,不管压力来自哪里,最核心的焦虑来自不确定性,而个人缺乏对抗脆弱的能力。
大多数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希望消除不确定性,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大的不变是改变”。
如果你总是以稳定为由,不去花心思面对新挑战,学习,更新、升级已有的技能,那你的脆弱性只会越来越强。
你有想过当你离开稳定的岗位时,除了原有的技能你还会什么?比起刚毕业的大学生,你有竞争力吗?
而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最佳方式。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巴菲特没有持续学习,他的投资业绩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你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
而阅读可以反脆弱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
①主动性:当你开始思考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主动去看书,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②针对性: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读同一本书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是安慰,有的是启发,有的是思维升级。
3)阅读可以让你变为“多向度的人”
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第一个是事实,就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事实;第二个是逻辑,不同的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即对所有的事实和结论保持怀疑态度,弄清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
不读书,每天脑子里想到的都是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阅读,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愈加开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人和事中。
02对于读书的5大误解是什么?
只有破除这些误解,我们才能摆正阅读的心态,明确阅读的目的。
1)读书无用?
很多人都有读书、提升自己的想法,但是坚持一阵子后,看不到变化,就放弃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浅尝辄止的阅读没有乐趣,另一方面,只是得不到有效的转化,难见成效。
Flomo创始人刘少楠曾说过这样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我们今日都处在知识社会,那种从5岁到20多岁,然后用余生去工作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那些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非常努力工作,却没有从日程表中抽出时间来不断学习的人,将成为新的“高危人群”。
在知识更迭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才能改变命运,终身学习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读书只追求有用?
小心“读书功利化”陷阱。有时候,你读过的书似乎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它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周岭说过:因为现实世界都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投影,想要发生改变只能从我们脑中的认知开始。
但书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你自己。
很多人说阅读治愈了焦虑,但实际上,真正能减少一个人焦虑的,一定是他通过阅读明白了道理,增强了耐心或者行动力,而非知识本身。
所以不要因为读了书却一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就气急败坏。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别人是常识的东西,你却觉得很吃惊。
我们都生活在算法的世界里,“信息茧房”和“确认偏差”的存在,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选择,更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微妙的力量。
3)有的书我读不懂?
读不懂的原因,一个是时机不对,比如你二十几岁的时候读《瓦尔登湖》,跟你过二十年再读,收获就完全不一样,生活阅历会影响你的代入感和理解。
人生的阅历怎么扩展呢?可以尽量扩展生活界限,慢慢意识到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儿,再去突破这个局限,最终要达到的是知识和经验相结合的境界。
还有一个就是基础知识不够,可以先读一些跟这些书更接近的书,再倒回来读。
不管是哪种,都要相信,慢慢地,你是可以读得懂的。
4)读书是一件私事?
文艺类书籍的确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工具类书籍有公认的见解。
交流才能打破阅读的舒适圈,把读书当做私事的行为太过封闭,往往就成了不读书的借口。
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
当你遇到有难度的书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没准儿就会豁然开朗。
把读过的书讲给别人听,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理解并记忆书中的要点。
03怎样读懂一本书?
1)构建“理解力池子”
李笑来在《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中这样说:我认为“阅读速度”是个伪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樊登的观念与其不谋而合。“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
怎样才能够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读懂多难的书。
作者列举的“理解力池子”包括7个方面:
①经济学知识。不需要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但是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基础思维,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的书,提高阅读速度。作者推荐《经济学思维》。
②心理学知识。我们日常关注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等等,背后都离不开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作者推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③国学常识。这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最核心的是《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可以从现代翻译版本读起。
④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是处理当代人际关系的学科,背后隐含的其实其领导力,是职场必不可少的技能。作者推荐《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
⑤逻辑学知识。逻辑能力能让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避免落入“逻辑陷阱”。作者推荐《思辨与立场》。
⑥哲学知识。哲学可以使人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层次。推荐入门书《生活的哲学》。
⑦人生经验。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优化阅读体验。比如《人生海海》《这不是你的错》等。
2)知识的自我反刍
①阅读时尽量少划重点。
拿笔在书上划线是很愉快的事,大脑会让你觉得只要画过了就=记住了,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没有挑战性。
②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
③挑战大脑,回忆全书,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行文结构,逻辑关系。
④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播者,讲给别人听,可以加深理解。
3)读一些比较难攻克的书
带着目的阅读,往往是舒适圈周边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而自由阅读,则是跳到未知的黑暗领域,可以帮我们扩展知识边界。
读的时候,也许一知半解,但长远来看,对于日后理解力的提升大有帮助。
04写在最后
学习+实践才是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愿你读好书,更能读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