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反馈情况。每天类似通知一个接一个,时间紧、任务急、人手少,让人身心俱疲。”
我有时到基层讲课,发现办公桌上各种文件夹里密密麻麻套着很多小文件夹,一问才知都是需要尽快上报的各种材料。
一些上级机关热衷于“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大事小情总爱下个通知,大小工作都想列个图表,大小问题都得发个指导意见,还要求层层书面上报。尤其到年中或年底的安全、党建等巡察检查等,准备上报表格资料名目繁多、任务繁重的问题引起了基层干部的共鸣。表格名目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繁琐,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导致很多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填表和检查,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凡事要求“工作留痕迹”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基层面对上级的各种各样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这样一来,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迹”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客观上看要求工作留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这是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台账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上级领导机关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推动者,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和指示灯,既负有领导责任,也负有示范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身体力行,知责明责,少些“纸上谈”,多些“现场干”,紧紧抓住干部职工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干部职工、深入实际找对策。以“面对面”的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不能习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样只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讨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