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笔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文化课堂之构建》2017年第9期王克强江苏苏州

这篇文章谈的文化构建,真是我读书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文章中蕴含传统文化部分我很喜欢,我想这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要去挖掘课本中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1、国内学术界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

2、萧乾《枣核》探究文本中的文化信息

旧时同窗为什么要托“我”带枣核给她?总布胡同院里还有核桃树、柿子树,为什么不托“我”带核桃、柿子?为什么她要在后花园亲手栽下两株垂样柳,在草坪中央布置睡莲池?北京有许多标志性的景观,她为什么仿制北海景观?北海公园有许多美景,她为何只选择假山、小红庙、白塔等景观?

枣核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成为一种精神意象。枣核的坚硬、随遇而安、自我保护力、顽强生命力,使它的生命特性上升为文化特性,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记忆里,从而外化为一种民族情节,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枣核才会成为海外游子寄托对故土无限眷恋之情的最佳对象。

植柳种莲,则取柳莲的谐音留恋,寄寓家国情怀。选择北海,是因为文化性是北海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北海意境是对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仙境的演绎与承续,北海景观糅合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建筑学的精髓。正因为北海是老北京的文化高地,所以友人仿建之以寄托对传统文化的一片痴情。

红庙,老北京关帝庙多被称红庙,而红庙恰恰就是忠义精神,建红庙就隐喻忠于祖国。

白塔在藏传佛教中有“护国佑民”的精神暗示意义。

学习《枣核》,传承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人文精神真谛。精神有了归属,生命才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他的丰润,语文文化课堂的构建也就能成就不凡的意义。

2、乡愁文化的四大要素:分离焦虑,家国情怀,安土重迁意识,精神家园情节。

离开家乡就如同离开母亲,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把故乡比做母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体现了乡愁文化中的安土重迁意识。

此心安处是吾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常规理解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指玉经雕琢后,缺憾瑕疵尽去而纹理全然呈现。孔子旨在说明,松柏经春夏秋冬,而后风采毕显。由物及人,人的修养,在没有面对名利的诱惑和生死的威胁时,未必能全部展现。只有经历大危大难的考验,人的修养才能成全而毕显。彫,字呈现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松柏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此所以譬君子之操也。”《礼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作故事】2013.10.19,教研室去天一中学听课调研。我听了顾老师一堂作文讲评课和茆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
    储建明阅读 4,837评论 0 5
  • ——文化叩问:我的教学行走方式 曾经在《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大学生去老教授家请教问题,...
    储建明阅读 4,300评论 0 13
  • 随着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全体语文...
    储建明阅读 5,474评论 0 19
  • 文/蒹葭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爱你,请将我们的一切葬在回忆里……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阴雨 最近的天...
    一只蒹葭阅读 4,500评论 16 24
  • 遇事冷静,不急不躁 1.感恩早餐店,让我吃到这么好吃的早餐。 2.感恩领导,晚上送我回来。不然又得滴滴。 3.感谢...
    夏木子糖阅读 1,16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