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和内容不完全相关。
首先,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学苦,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学习本身而带来的身心体会的不愉悦,就像教师工作一样,繁杂劳累的工作一样也会觉得苦。还有一种是特殊抽象出来的,所谓的因为学困、因为学境、因为学情等等而产生的更为严重一些的心理不适,心理学上可以叫做“厌”,或者“抑郁”,这可能是目前很多过度追求学业成绩、过度追求考试成绩、过度追求升学业绩、过度追求因学业而带来的以后的“人生转折、人生舒适”的强大的功利性心理需求造成的。缩小范围,具体来说所谓的学困、学业差、厌学等的本质是老师造成的吗?不完全,我想,任何一个老师,不管是哪种方向的老师,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心理健康。是公立和私有学校制度造成的吗?不是,公、私在中国教育环境下,目标重点都是一样的——为了考试和成绩。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原因吗?可能会存在一部分这样的原因,但是,过去我们的长辈或者我们这一代都曾经历过纯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谈不上什么“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翻转教学”“兴趣教学”等等诸多的教学新模式,他们都取得了相应的学习成果,其业绩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建设。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新的各种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成果,国强则相应的教育模式也在考虑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那就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但是,教育模式的变化超越了落后的灵魂教育,人们的思想结构还处于之前的层次,没有本质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功利性思想和行为都还是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达”的思想主宰者教育,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功利思想使得教育变了味道。急,利,功,这三板斧我想不仅仅影响了学生,同样影响着老师和教育参与者。不管在哪种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
其实,学习本身一定不会是多么轻松而没有压力的,纵观全世界的教育,没有完全不累、不压力、不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教育,任何有教育的地方,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学习差异,有学业负担,有学习障碍,有厌学情绪。只是缘由和解决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不要认为单一的某个环节,某种形式就是“福音”,就是“解药”,全面解决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
说教育,我想几本书也说不完全,但随便聊聊是可以的。
我很认可一个概念,那就是“灵魂教育要优于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优良要胜过纯粹的高分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比培养单一的学霸更重要”。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