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项城这座小城,出的可不止袁世凯,三大家族百年来影响深远
现在很多人知道河南项城,大多因为那是近代极具争议人物袁世凯的老家,袁世凯其中一个外号,就是被人称作为“袁项城”。其实,源头为周朝时期的项城并不简单,当年的楚霸王项羽的家族就是世代居住在此,后来也有不少能人从这里走出,袁世凯只是其中之一。
周朝初年,项城叫项子国,公元前643年夏天,项子国被人给灭了,从此就没有了项子国,不过项城这个地儿还是叫“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项这个地方归颍川郡管。西汉时,刘邦开始在项地设项县,从此,项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时,第一次把项县改为项城县,隋朝之后,项城县这个名字开始固定下来。
1993年12月,项城撤县设市。
袁世凯的出身很不平凡,他的家族是项城的名门望族,位居“项城三大家族”的之一。这三大家族,在项城当地可以说是十分具有势力,一时风光无二。
袁氏家族
袁氏家族中,第一位以科举功名入仕的人,是袁甲三,他是袁世凯的叔祖。
袁甲三,字午桥,从小好学,先前在高崃云家当家庭教师,考中进士后,在清廷曾做过礼部主事、礼部郎中、江南道监察御史、掌兵科给事印等职,官最高时,做到了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是清廷的一品大员。袁甲三为人刚毅,为官时连上司都敢弹劾,对于太平军、捻军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在东征西讨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功勋。
袁甲三的长子为袁保恒,字小午,号筱坞,也是进士出身,从小跟随着父亲四处征战,熟悉军事。他后来还在李鸿章以及左宗棠的军中担任过职务,做过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刑部侍郎,也算是清廷要员,袁世凯就是被这位叔父相中,被带到了京城读书。
袁甲三的哥哥还有位袁树三(又名澍三),以“廪贡生”的身份,任职了陈留训导兼摄教谕,在任上颇受老百姓的爱戴。
袁树三有两个儿子,袁保中与袁保庆。袁保中没有出来为官,曾经以附贡生捐过同知,他主要负责处理袁氏家族的家务,将整个袁氏家族管理得井井有条。袁保庆早年跟随着袁甲三,与捻军作战,后来官封江宁盐法道,是清廷的二品大员。
袁世凯本是袁保中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袁保庆。袁世凯的“丰功伟绩”,也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袁氏家族正是因为人才辈出,袁甲三是进士出身,袁保恒也是进士出身,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后来也曾中过举人,外加上袁保庆也曾中过举人,因而袁氏家族被称作为“一门两进士,弟兄两举人”,是当时项城名门望族中,声名最盛的。
高氏家族
项城高家,可以说是老牌的名门望族,当年袁甲三、袁树三兄弟还没有发迹时,就曾经在高氏家族的高崃云家做过家庭教师,并因此而受益不小。
高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高崃云曾经中过进士,在浙江永嘉做过知县,因为官清廉,民间口碑很好。他的父亲高玉麟是乾隆年间的贡生,他的哥哥高颉云考中过举人,由袁甲三传授知识的两个儿子高钦中、高钊中后来也都考中过进士。高钦中的儿子高积勋、嗣子高积政也曾经考中过进士,高崃云的二哥高颉云的孙子高积健,也是进士出身。
高氏一门,三代人出了六位进士,在当时的项城也算是“无可匹敌”了。在袁氏家族崛起之前,高氏家族可以说是项城的第一望族,然而随着袁氏家族中人在清廷中的权势与地位步步高升,高家也就没有先前那般威风了,但是毕竟是当地名门望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高氏家族在项城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张氏家族
张氏家族是从山西迁移到项城的,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而张氏家族在近代项城的地位不低,是因为张镇芳。
张镇芳(1863-1933),字馨庵,号芝圃,他的祖父张致远,无意仕途,重在培养后辈,他的父亲张瑞祯中过举人,母亲是后来漕运总督刘永庆的姑姑,到了张镇芳时渐渐有些家道中落。张镇芳后来考中了进士,被分到户部任六品京官。慈禧西逃,张镇芳一路追随,被任命为陕西司行走。张镇芳后来与袁世凯的关系不错,他的一个姐姐还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张镇芳就步步高升了,先后任职了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署理直隶总督等职。
民国时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张镇芳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之后,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张镇芳卖命吆喝,被列为“七凶”之一。张勋复辟期间,张镇芳还出过力,复辟失败后,张镇芳被逮捕入狱,直到1918年被释放,之后,他又出任了北方银行董事、盐业银行董事长等职务,再也不参合到政治中去,在商场上也算是小有成就。
张镇芳子女早夭,过继了弟弟张锦芳的儿子张伯驹为子。这位张伯驹(1898-1982),被称作是“民国四公子”,在民国时期也是个很会来事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出任过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张锦芳在晚清时期是廪生身份,民国时期做过众议院议员,因为排行老六,人称“张六大人”。
张家有着张镇芳这棵大树,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顺风顺水下,权势大涨之下,一度声望还在高氏家族之上,这“名门望族”的说法可真不是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