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随着炎炎夏日的远去如期而至,当下最焦虑的也许是要即将走进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家长们。这也许是自孩子出生之后第一次与孩子的主动分离吧。Twins妈在一年半前也是各种焦虑和担心,因为我和孩子从没有这样主动分开过,把孩子独自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当时真的不敢往下想。
如今重新复盘一下当时出现的状况,算是给自己的第二次成长吧。
面对分离,我比孩子更焦虑
与其说孩子会分离焦虑,不如说当初的自己已经分离焦虑了。
与其说孩子无法和自己分离,不如说自己完全无法离开孩子。
如今回忆起那种种的担心和不舍,发现这竟是因为我对孩子有太多的不信任:
不敢相信孩子那小小的身体里拥有什么样的潜力独自去面对新的环境;
不敢相信没有妈妈的呵护他是否可以独立吃饭和睡觉;
不敢相信没有妈妈的陪伴他如何安然的玩耍;
不敢相信……太多太多的状况我都无法预料。
当我看着一开始懵懵懂懂还没弄明白状况的幸福吉祥;到两天后已经完全理解妈妈说的分离,在再见时悄声哭泣的幸福和哭的撕心裂肺的吉祥;再到一周后欣然接受分离并安心再见的两个小不点儿,我知道我跟着孩子又成长了一遍,孩子陪着我面对了一次次分离。面对我的若干不信任,孩子用那小小的身躯告诉我他可以的,他需要的只是倾听、陪伴和信任。
1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面对着难以改变的上学现实,小幸福发出了信号。
在以往,可能我会说:
- 不上幼儿园怎么行呢,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的——开启讲道理模式,感觉分分钟想甩掉孩子。
- 你不上幼儿园,家里没有人带你哦,我要去上班的——开始威胁孩子,感觉好无情呀。
- 你看幼儿园多好玩呀,有那么多好玩的玩具——安慰孩子,感觉好虚假呀。
……
说到最后孩子情绪爆发,自己耐心耗尽,无奈使用权威和压制的杀手锏,接下来两败俱伤:自己满心无奈,充满对孩子发火带来的愧疚;孩子声泪俱下撕心裂肺,感觉整个世界都不爱我。
我们忙着解决掉孩子这个“不想上学”的念头,却没有“看见”此刻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Twins妈:“不想上幼儿园,一想到上幼儿园好难过。”
幸福:“嗯,我想和妈妈在一起。”当我接纳并同理了孩子,我才能看到孩子背后对妈妈深深的依恋,这份依恋那么纯粹。
Twins妈:“好想和妈妈在一起,不想和妈妈分开。”
幸福:“妈妈抱着我上学。”当我再次看见孩子,他自己想到了缓解焦虑的方法。
当我不做期待,停下来去感受孩子,孩子的难过、无奈与不舍随着我的理解流淌开来并转化成力量让他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2 分离焦虑的表现不只是哭哭闹闹
“妈妈,抱抱。”
“妈妈,你看这个。”
“妈妈,我要你陪我玩。”
入园一周后的幸福和吉祥开始频繁的要我抱抱,要我陪玩,要我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此时我知道他们开始分离焦虑了,通过这种求关注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是呀,分离焦虑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哭哭闹闹呀,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一次次确认妈妈的爱是否还在。
此时身为妈妈唯一需要做的便是陪伴,陪伴,陪伴。
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抱起迎面扑来的小家伙腻歪在一起,直到他自己满足后起身离开;
暂时放下自己手中的一切,全身心的陪着他们打闹,大笑,告诉他们:“我好爱你们呀!”;
很简单,但很有用,仅仅一周他们又恢复了自己玩耍打闹的状态,安然而平和,因为通过一周的试探,他们发现即使我去上幼儿园了,妈妈的爱依旧满满的在那里,毫无改变。
3 误把老师的建议当“圣旨”
面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我们那么希望他在幼儿园一切顺利,得到老师的赞许和满意。还记得老师时不时会指出一些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孩子依赖性强……每每听到这些全家人仿佛像接到战斗任务一般,全民皆兵地准备配合老师一起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可想而知没什么效果反倒迎来了孩子的一次次情绪的抵抗。
此时的我突然意识到娃还是那个娃,只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父母的包容就不在了,我们开始发现孩子问题多多,我们希望孩子成为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以至于忘记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个一直想要坚守的原则。
身为父母的我们很在乎他人的眼光,这样我们就轻易地把这份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改变来缓解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让孩子为我们来买单。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我放下了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选择相信孩子在幼儿园的环境里自有成长的潜力去修正行为,这是老师的工作而不是父母的,身为妈妈我的任务应该是陪伴而不是要求,应该是影响而不是改变。
当我看清家长和老师的界限,我更加看清孩子的需求去倾听和陪伴,而不会因为老师的一些建议使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从而带上焦虑的眼镜看到满身问题的孩子,孩子在充分的信任和陪伴下自会向主流规则学习和靠拢。
当我看清家长和老师的界限,我更加看清老师提出建议的初衷,我相信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从而和老师更好的配合一起去引导和影响孩子。
至今关于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我们都过问甚少,而孩子却安然的享受着每一天幼儿园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