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忙碌的周三,因为在忙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波动,导致一整天的状态都不太好,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今天具体的状况吧。
今天本来是9月3号大阅兵的日子。也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日子和激动的日子。无可奈何,我们原本是可以在会议室静静的坐下观看阅兵仪式的,但是由于工作的冲突定了出外勤的规划,所以我们就按照原定计划出外勤,在行车的过程中同事提出可以在车内观看直播,我想这是一个蛮好的参与阅兵的方式,于是我们就在车上看起了直播,到达目的地之后,发现大家都沉浸在直播中。于是就想着那就不如一起集中观看直播,把直播看完了之后再商量正事也不迟,毕竟这是一项全民的大事呀。
看完了之后我们进行了一些简短的参观,看了会议室,决定定一个大的会议室以及就餐的方式。其实整个的行程就是如原计划展开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有一点小情绪呢?是因为两件事情,第1个是在出门的时候我问同事要不要带伞,他说他的车上有伞,于是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想着他有伞可以共用一把伞,就没有自己带伞,但是在整个的参观过程中,太阳是非常非常大的,他手上拿着本子拿着矿泉水,于是我想着我拿伞遮太阳。但是不知怎的,他觉得需要他来搭讪,我想这本来就是他的伞,他打也无可厚非,然后中间有好几次这个伞就在我们俩之间轮流转换,最后转来转去基本上大家都没有用,导致真的又晒黑了一个度,早知道我就打一个伞了。后来回来的时候他告诉我,是因为领导没有打伞,他才不好意思打伞,我当时心里想着,哎呀,我真是无语啊。这也告诫我,以后出行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备好防晒工具,今年由于不注意防晒,已经晒得太黑了,简直是穿什么衣服都提不起气色来。第2件事情是在回来的过程中,我们在商定到底是周四去布置场地还是周五去布置场地,我自己的想法是一定要提前布置场地,因为在周五的时候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而且你要安排会议室安排桌排安排电脑安排所有的文件资料方方面面的事情,如果你刚好卡。在那个时间点去安排所有的事情,万一中间有一个环节衔接不上,导致整个的会议议程。呈现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看,当然你把时间缩得那么紧,实际上你整体的节奏是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的,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这种临时去干非常紧急的事情。然而,两位同事就觉得为什么要提前去呢?周五的时间完全足够呀,到时候分两批去完成这件事情就行了,安排个场地而已嘛。我看到他俩达成了一致,我就说行,那就安排你们俩去安排这个事情吧,后来全场就安静了。在沉默一段时间之后,我突然收到了两个单位返回的参会人员和基础资料,于是我开口说,这些资料到时候汇总起来,可以提前准备。他们俩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觉得周五安排实在是太紧张了,又转而说安排到周四去看现场。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沟通交流的过程,可能他们在提出这个事情的提议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好像没有那么的事情需要提前安排,所以临时再安排也来得及,而我处在一个更大全局的方面来考量,觉得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紧张,你所有的事情提前安排好了之后,第2天还有充分的可以协调其他紧急事件的余地,其实大家也都没有错。那为什么我会在这件事情上感觉到不舒服呢?第1点可能是我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反而是对方达成了一致,站在了我的对立面。第2点是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实际的领导者,并没有起到真正领导的作用,因为我领导的事项并没有人附和。其实从这两点来讲,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但是自己的这个沟通交流的方式要改变。如果当你提出的提议没有人附和的时候,你可能要摆平心态,想一想如何让其他人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而不是说,当别人没有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你的脾气首先上来了,然后自己生闷气,久久不能排解,当你有了情绪之后,你会发现整个的交谈气场都会变得有一丝尴尬的氛围充盈其中。
其实,这也给我另外一个提示,就是当在安排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将分工安排的比较明确合理,而且要清晰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改收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当你自己抓的太多,别人就会对你产生依赖,久而久之他会觉得这不是他的事情。但是当你让别人全权负责去做这件事,它就会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反而会从做事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成就感,同时也让他清楚你和他之间明确的分工界限,而不至于很多事情都会依靠你。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你布置一项工作的时候,对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接受很多时候,可能是觉得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因为你们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会有很多的畏难情绪或者其他的一些想法。这个时候只能是了解清楚到底是哪一种情况,然后针对这种情况来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所以针对以上的分析,我决定明天去整理现场的时候要重新规划人员,而不是由自己亲自带队去安排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只需要去落实就行,不需要有太多额外的需要决定的情况,所以直接放手让他们去做吧,有什么问题再沟通就行了。在很多事情上,我一定要秉持这一种思想,哪些事情是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的,我只要在后面督促他们去完成就行,这个是一定一定要改的,因为很多事情做着做着,就变成了自己手上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想偷懒比较滑脱的人来说,你不盯紧一点,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会在各种场合下溜走。
今天下午其实也一直处在比较烦闷的情况,除了出去开了一场会议之外,下午不停的在回复微信,在快下班的时候,我仔细数了一下今天对接的微信人数大概有24个人左右。意思就是说虽然没有进行电话沟通,但是我同步在线与24个人沟通了不同的事情一直不同的在切换频道,填充了我整个的碎片时间。所以以后如何来衡量一天的忙碌程度,其实就可以从我们每天衔接的人的个数上来定,当我们衔接的人数比较多的时候,那么必定我们衔接的事件就会比较多,整个的频率比较快,节奏比较。忙,当我们当天没有很多人向我们沟通一些信息,那么我们对外沟通的这个渠道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的,那么就可以比较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去研究一些重点的工作或者是重点想要突破的领域,我觉得这个标准是非常能够评判当天是否忙碌的一个有力量的标准。
今天除了以上的工作节奏之外,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答,有人提问说自己脑袋空空,总是说一些大词,而没有办法比较精准的表达,想要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于是有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网友的看法让我觉得是可以借鉴一下的方式,就是去看一些时政大脑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评价,它是如何分析的。框架是如何的,怎么样去将这些信息整合并通过一些框架和逻辑呈现出来,当然在呈现的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比较精准的词语。那么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首先你通过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可以了解到现在社会上的大事,要是这是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的。第2个,去分析时政大佬,是如何将这些社会热点进行剖析的,这个逻辑方式会让我们运用科学的方式去剖析这些素材,得出论点和论据以及最后的结论升华等等,这样的方式是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模式的。第3点就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专业的术语或者比较精准表达的术语出现,那么这些术语可以做我们的我们的词库进行积累那么实际上这就可以解决网友提出的问题,觉得自己说的都是一些大话空话,并没有办法进行精准表达这些专业的术语就可以填补我们在某些知识领域的空白,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精准表达的方式和词语。
分析到这里我就得出了昨天说我的兴趣爱好并不在时政新闻这一类上,而是在一些影视剧,比如说电视剧电影综艺等等方面,而那些兴趣在时政新闻方面的人,他可能积累的知识和积累的表达框架和能力是比别人要强很多的,当然这个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意识去积累和表达才能练成的技能,并不是说我去关注他,然后积累了这些知识之后,我就直接可以拿来运用,因为我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实际上只关心一些国家大事,好像只停留在嘴皮子上,说说并没有将这些国家大事能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一些转化,转化为自己有利的一面。所以知道这些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是两个维度的事情,而应用这些知识是更高维度的可以借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