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结婚的时候,母亲为我做了四套,十斤一床,纹龙绣凤的缎面被子。
还记得,当时看母亲缝被子,打心眼里觉得不够实用,就建议做里外纯棉,薄一点的被褥,即经济又实惠还合心意。我一直很喜欢棉布,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别人钟爱貂皮的华荣尊贵,我独喜欢布衣的朴实无华。其实母亲平时也喜欢棉,但,那一刻的母亲似乎很固执,任我从节俭说到实惠,母亲就像过年“过油”、蒸花糕馒头的时候说的话一样:“大人干活,小孩别说话”。听到一向温润的母亲带着威严地讲出这几个字,我就明白:“这是个大事儿”。但当年的我,也像不明白为什么“忙年饭”大于日常菜肴一样,并不明白结婚为什么要做那么厚的被子。“冬天家里有暖气,厚的被子没有用武之地呀”我不服气起地嘴里嘟囔着,同时被“驱逐出门”。当然牢骚是万不可让母亲听到的,不然绝对会挨一顿黑脸。
最终,母亲也没有给我解释为什么结婚用的被子要做那么厚。我猜想,也许母亲只专注于做事,这是她一贯的习惯,全身心投入地去传承上辈、上上辈,祖辈们留下来的“圣训”和做法。她只管扎扎实实去做,不问西东,不需要懂得太多,也不需要解释。这大概就是所谓文化浸润、熏陶的结果罢。
我带着母亲的厚被,嫁了人。婚后一两年里,厚被,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在厨子里安静而悠闲自在地养着尊贵。直到我儿子出生。
生儿子坐月子的日子里,我的身下铺上了母亲为我做的那床十斤的厚被。不知为什么,生产后,八月的天还很热,但我的后背贴着母亲的厚被一点也不觉得热,反倒十分舒服,汗似乎被这厚厚的被子吸附的干干净净。身下垫着厚被子,脖颈靠着厚被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当年母亲执意做厚被的用意,母亲的厚被里不仅套着对女儿的爱,也寄托着父母亲对子女们的祝福和期望。厚被,后辈,母亲是希望嫁了人的女儿,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后继有人。除了这条深明大义的厚望,母亲的厚被里应该还藏着对初为人母的女儿能做个好月子、调养好身体的牵挂罢。
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管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改革开放,男女平等,但总逃不出老祖宗的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床厚被(后辈)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孝。为人妻,要传承,守本分,是大孝。当然,这种观点在现代看来,不乏“传统落后古板”,但实际上,夫妻阖合,家庭和睦,是一定要有子女参与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国度,它完全不同于以个体为元素的西方国家。我们的家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我们的幸福就是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所以,我还是很期望,哪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能回到“四世同堂”的模式,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味儿”。
结婚的时候,母亲不解释为什么做厚被,或者是因为我年龄还小,不方便解释。结婚后,母亲不说明做厚被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我长大了,不需要解释了罢。母亲没知识,却有“文化”,她用自己最传统、最民俗的做法和行为,告诉儿女后辈儿,民族文化不能丢,厚被该做需做一定要做,且一定是十全十美的龙飞凤舞的缎子面。缎面龙凤也是有含意的,有了后辈(厚被),还希望他们长大后,成龙成凤,成为祖国栋梁,为国家贡献力量。
我的母亲不伟岸,但很伟大。
后来,弟弟结婚的时候,母亲依然要做厚被子。我不解地问“被子不是娘家要陪送过来么?”母亲一边飞针走线,一边笑着说,给儿子做的叫垫背。母亲当年幽幽的话语哈哈时常响在我的耳边:“成家立业不容易,爹娘这里永远是你们诉苦的地方”。那时候的我已经做了母亲,听到母亲的话,眼泪差一点就涌出眼眶。母亲这一辈子,年轻的时候为了她的父辈孝感全村老少。老了老了,又含辛茹苦地为她的子女们做嫁娶的被褥,为女儿做厚被,愿女儿幸福;为儿子做垫背,期盼子孙安康。母亲这每一针一线,嵌进去的都是滴滴的心血和满满的牵挂呀。
入秋了,母亲为我做的厚被,垫在了我儿子的小床上,柔软的能陷进去半个身体。每次看到儿子贪图地躺在厚被上,我就打心眼儿里感谢我的母亲,佩服我的母亲十年前的远见,当然更感恩祖辈留下如此厚重和精粹的文化。
我想,等我儿子以后长大了,我一定也要坚持为他做十斤一床的大厚被,不管他喜欢不喜欢,用不用的着,因为厚被就是牵挂,就是温暖,就是爱,就是传承,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