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首都计划》P1-P40
提纲:1. 南京史地概略
2. 南京今后百年人口之推测
3. 首都界限
4. 一点感想
内容:
1. 南京史地概略
开始这章结前是一份地图,西北到安徽,东北到仪征,南面到秣陵。地图涵盖面积基本与南京相吻合。今天的南京禄口、溧水、高淳因归属问题,一度不属于南京。所以图中并不包含。
此章节大致分为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
*历史:名称的沿革、政治地位、军事地位
名称的沿革在之前《新城南京》里已经详细罗列了,时代和其对应的名称,此处不重复。唯一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名称,并不是百分百和今天的南京区域吻合的地名,而是大体与南京主城相一致的地名。历史中南京的行政区划历代皆有变化,求同存异。
政治地位说了三点:a. 古代的南京历经六朝为都,展现了其历史渊源。b. 近代孙先生曾在此宣誓成立临时政府,袁北迁北平,不得长久。c. 遵从总统之遗志
军事上说了两点:a. 周秦至清代,南京此地兵家必争,太平天国在此盘踞,可见是军事要地。b. 位于长江下游,主城中心平地,四周丘陵,利于军事作战
以上三段字虽不多,概括地说出来南京是一个有沿革有价值的古城。
*地理
这一部分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很重要。如果说历史是解释了“为什么选择南京”,那么地理就解释了“南京的基本情况”,只有了解这部分,才能设计好一个都城,所以分析的很详细。
分为位置、地势、河湖、土壤及地层、交通、民居、温度、雨量、湿度、风、雾等11项。
位置:这段没有一个字是费话,讲了五个数据:1.长江下游,距入海口400km(水路) 2.(飞行里程)距东北海边240km 3. (铁路)310km 4. 江面宽一千公尺 5. 城垣长33.5km
地势:1. 比上海最低海拔高处5-15公尺 2. 地势高低不齐,高山、平原、低洼都有
河湖:1.河以长江及夹江为主,城周有护城河,城内有秦淮河 2. 湖有莫愁湖、玄武湖等
土壤及地层:1.土壤分冲击泥和肥土 2.山以硬脆石质组成 3. 地层为东西向,向南斜50度
交通:1. 国内水陆交通便利 2.出境从上海(轮船)
民居:城南人口最多,其余大部分荒芜
温度:-13℃--37℃ 气候中和
雨量: 平均年雨量1081.3mm,雨期为两次,四月和六至九月
湿度:年平均为79%
风:风向为东、东北、北三个方向
雾:以江雾和山雾为主
作为政府的计划报告,此段列举了四个表格用以提示南京到各地的里程、到各国的线路、温度和雨量。除此之外还附有南唐和明代城池建设图。南唐时期,建设城池以方形为主,中轴线明显,功能区域划分。明代图上可清晰看见,内13外18座城门,依山势而建,皇城、京城划分清楚,军队和居民也分布不同。
2. 南京今后百年人口之推测
*变化依据:自然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差)、移住(政府组织、农转工城市化发展、建都、工商业发展、享乐游历、)
时间标准:一百年
数据不准的原因:调查不确、治乱不同
我国人口增加普通速率6.15‰
预计:百年内南京有200万居民
我想说,真的是低估了国人增产报国的心,此计划成于1929年,今日2018年,不足百年。而南京城市化建设带了的人口数量833.5万人(2017年统计)
我想百年前的专家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中国之崛起,如此一发不可收拾。今日的南京对比百年前的预计,主要的流动人口是文化迁移。南京拥有大量的优秀大学,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学子,同时,南京城市建设需要大量人才,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也吸引了许多人。南京是省会城市,目前次于直辖市,在中国发展也属于一线城市,相对于广州、杭州,南京城的房价相对较低,这也是许多人才愿意留下来的原因。
3. 首都界限
书中所述的界限不再用文字重复,个人方式简单概括一下吧:肯定的是面积比现在南京城面积小,缺少部分包括:部分六合地区、禄口地区、溧水地区、高淳地区等。牛首山以南、青龙山以西南均不在国都界限中。
*拟定所述界限的理由,计划中给出六条:1. 天然界限(山水之势)2.易于防守(军事考虑)3. 预备将来发展 4. 地域整齐适度(近圆形,周长103800公尺) 5. 避免将来纠纷(水道、乡村等尽量属于同一机关管辖) 6.市民游览方便
*综合面积85500万方公尺
4. 个人的一点感想:
照例第一个先说说前言,这个部分往往都能看出书的价值和主旨。
这本《首都计划》因为本就是民国时期的政府规划,所以再版时有四篇前言:1. 丛书的编委会写的《总序》 2.编委会主任周岚所写的《导读》 3. 国父遗嘱第一部分 4. 民国林逸民所写《呈 首付建设委员会文》
第一篇《总序》是介绍了相关丛书七本的简介。涉及《首都计划》一书,评价是:“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设计理念,对抗战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我想这已经是很高的肯定了。九十多年前国在动乱,前无有效的数据可参考,又无现代化城市设计的经验,只能借鉴别国的城市设计为范本。在这种情况下,该计划已经能从各方面综合评定,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是相当不容易的。时至今日,很多数据和已经实施的建设仍然影响着南京城的新规划,仍有可利用、借鉴的地方,不可不叹计划的前瞻性。
第二篇《导读》主要介绍了《计划》的背景。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月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最后一篇前言的作者林逸民是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主任。该计划历时一年多编制。计划特聘美国墨菲和古力治为顾问,吕彦直先生为助力,可谓阵容强劲。《计划》的实际价值远远高于在南京的实践价值。这个规划包括了机场、车站、电力、水路、排水、交通、教育、政治等等。是影响全国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有力方案。
第三篇是国父遗嘱,全篇应分两部分,这一部分涉及国事,做了引用。这也是指引国民革命发展,共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时至今日也常常被引用。
第四篇《呈 首付建设委员会文》此文是《计划》的提纲主要介绍了:1. 计划面向百年发展 2. 计划分为28项 3. 首都新现状 4. 目标:训政六年内可完成大部 5. 计划费用:5180万元 6. 地图靠飞机摄制
说是40页,但是大量的图表,所以其实数量并不太多。但是我反复看了两三次,从12号就开始看,到今天才交作业。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有政府计划性质的书,有一种新奇的提验。
书中没有形容词。对的,没有优美的描写,没有生动的故事,一切都像单位的晨会一样刻板认真,且枯燥。但是枯燥之中,通过识图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点点乐趣。
其实今天的人恐怕会认为,这个计划对未来的估计太不足,现在的南京发展远远超过的当时的计划。但是从百年前的角度来看,本地5000年来的第一个现代化城市设计,涉及到当时南京没有的机场、电力、交通等现代化城市的设计,对城市的区域划分、功能分区,这些在今天的南京依然可见。值得叹服的是,这个计划的前瞻性。在不足50万人口的九十多年前,已经在做2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考虑到甚至是市民游览这种休闲性需求,真是细致入微。
这是不是就是民国旅游?嘿嘿!考虑到了旅游业的发展,居危可思危,也可同时思安,真的是有发展的眼光。
目前我只看了三项。对着图看文字很有意思。单看文字,还有点民国的调调,比较怪,对着图就简单了。在民国以前,这些地图都是像山水画一样,以标注为主,准确度大大不足。民国时期最早用飞机对全城摄图测量,再绘制出来地图。这种地图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不光地形图,风力风向、气温湿度、人口走向等等,都用科学的方式做出图来。太细致了。
现在鼓楼的转盘附近还能依稀看见当年的设计,东北侧是政府所在,新街口是商业街所在,城南是居民所在……南京处处显示出科学的设计痕迹。期待继续阅读下去,因为不太熟悉这种政府报告的阅读,速度多有延缓,望见谅!
-------水水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