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

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现在一直保持这样一个观点:无论你是敏感还是钝感,只要这个人或者这个环境让你觉得不舒服,那他就是有问题,赶紧想方设法离开,不要被同化。大学前三年,对自己而已,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从热衷于社交到渐渐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我在高中认识很多同学,毫不夸张地说,大概有300个。当时天真地以为之后都会保持联系。但现实就摆在那里,有些残酷也很真实。在大一结束的那个假期,我回看一年的聊天记录,发现只有不到20个聊天框是属于高中朋友的时候,我有些沮丧却又庆幸,也让我逐渐去想社交的目的和结局。

对我自己而言,这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直到现在我都能回忆起小学毕业典礼的前一天,我们的英语老师Sunny和我们半开玩笑地说“可能明天过后,有些人你这辈子都不会见到。”当时我们班所有的人都对这句话嗤之以鼻。异口同声答出的“不可能”是我印象中第一次集体反驳老师的场景。我们的关系是那么好,我们彼此走过人生中懵懵懂懂的六年,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时那句话像一发子弹会在多年之后正中眉心。

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在“百团大战”(社团的宣传日)当中加了7个社团和组织。原因只有两个,一认识新朋友,二我自己感兴趣。但是后来在各个组织相处中,我有种这样的感觉,我是把一个人认识了很多次。而且出于个人的原因,我始终没办法融入部分圈子里。

在十月份的一个周五晚上,有3个社团开会的时间是17:50,有4个组织的开会时间是18:00,分身无果的我最终选择向所有的组织请假,去漫步校园。我打开歌单里的《Freedom》,选择单曲循环,漫无目的地闲逛,时而抬起头看着深蓝的天空中渐渐闪烁的繁星,时而看着一辆辆自行车和电动车从我身边超过,我走了很久,充实地走了很久。(在大一11月份之前我退了其中6个组织,但最后一个选择的,我一直待到了现在)原来一个人真的很惬意,说走就走,想干什么不需要商量和等待,只要自己想做什么,随时随地都能出发。我很享受这样的独处,然而我并没有立马调整我的生活节奏,直到那件事情的出现。

我的专业与实验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四大化学,还是更深一步的核心专业课,都需要配套相应的实验课方便更深一步理解。正如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对于每一堂实验课都是非常期待的,一方面我享受实操的感觉,总觉得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对于自己而已是很虚的;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所以我每次课堂上都会很认真听取老师的课前指导,很积极去做实验,对于任何同学关于实验性的问题,我全都会一一解答,甚至会帮他们去找相应的实验器材,在他们询问自己的实验数据是否有误的时候我也会分享自己的数据。

一次生物化学的实验课,老师这次是在实验室进行课前指导,因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大家都挤在一起围着老师,因为个子比较高,我就想自己在后面差不多也可以看见,讲完之后老师补充了一些数据处理时会用到的一些数据,老师讲得有点快,但是好在她打印了一张A4纸(上面就是相关的数据内容),说待会大家都去拍照就行。我当时手机正好没电,又亲眼看到同班一个女同学拿起手机按下快门拍了几张A4纸内容的照片,当时想的就是等我结束实验要数据处理问她要一下相关的照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想当然了,我把一些事情想简单了。我得到答复只有三个字“我没拍”。我当时还安慰自己说,或许是我眼花当时没有看清是否按下拍照键,不能怪人家。在她再一次询问我具体的实验数据的时候,我还是发给了她。(这里要补充几句,我绝对不可能问一个从来没有交往的人,我也绝对不可能直接问人要实验结果,在这件事发生前,她几乎每个实验都会问我问题,问我关于实验相关的内容我都会一一解答,无论是器材还是数据分析,只要我会我就答,但我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紧接着我这种“帮人说话”的陋习就彻彻底底被现实冷水给泼醒。就是刚刚说过的实验,在一个周之后要交实验报告。我之前有几处操作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白,正好想去办公室问一下老师。在我恰巧看到那位女同学的实验报告上的数据和我完全一样时,我愣住了,在我看到那位女同学的舍友们的数据和我完全一样时,我又愣住了。在老师给我解答思考题的过程中,我完全没有听进去,无神地走出教学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和毒辣,我一时分不清是阳光还是我的脸部更烫,我的脸部在发烫,是羞愧的烫。原来抄袭者心安理得,被抄袭者难堪羞愧。我用了几天才调整后自己的状态,因为这种感觉很不舒服,像一颗小石子在鞋里一直影响着你的每一步。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经历,我想对你说,切莫让他人的无礼和浅薄伤害你努力的一切,包括你那么努力成为善良的人,那么努力保持开心的人,一直在努力健康长大的你,千万不要放弃掉你那么努力的一切。

因为其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世界就是为了教你一课,但你其实并不需要对其表示感激。从那之后,我不再无条件分享自己的成果,也在刻意缩小自己的圈子,经常拒绝一些我不喜欢的社交活动,也更喜欢去和那些我所早已交谈甚欢的老友们去拉呱。包括到现在,如果这个场子我不感兴趣,或者有我觉得不舒服的人,我真的就会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并且保证下次不会再来类似的局,但如果遇到了同频的人,真的会非常开心,甚至聊几个小时都可以。而且,我也开始养成定期清理微信列表的习惯,我并不喜欢保留一些以后完全不可能交流的人的联系方式。我会主动联系那些我所珍视的人,因为生怕他们会从我身边溜走。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段,是关于“一个人”这件事情。一个人行动是很惬意的,因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不受到任何拘束。但是一个人有时候会陷入一种焦虑和内耗中(亲身经历,但不一定正确),因为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通过有意义的社交来消解彼此的负能量,来更好地向前走向前看。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此,我深信不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