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一一软弱。
成年人会把一些简单的东西,弄得非常复杂。例如恨这件事。我们不能表达恨意,既有想做好人、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的原因,也有一个我们难以面对的真实原因,那就是我们太软弱,担心自己力量不够,担心表达了恨意,不仅没有被包容理解,反而被报复了,而且报复的人有力量、更强势,我们期待的形象立即就被摧毁了。
例如童年时,如果你或你的家庭,一直处于被欺负的状态,那么很可能软弱是一个主要因素。
同时,太担心被推毁,这常常也不是现实性的,而是婴儿式的感知。婴儿既担心自己的摧毁力量是全能的,一伸展世界就会被毁灭,也会担心自己是彻底无助的,而别人的摧毁力量是碾压式的,自己轻易会被摧毁。
真正的现实是,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推毁谁,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我个人觉得,合理地表达恨意,不仅仅是为了构建连接,同时也会让別人尊重你。所以,适当的时候,就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吧。
下面谈谈关系以及容器:
如果关系中永远是一方接纳,包容,那爱还会持续吗?毕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那种海一样的容器。
在夫妻关系中,好像总是一方在传递焦虑,另一方他在承接焦虑,一方在这个关系中总得到滋养疗愈,那总是承接焦虑的人会怎么样?
有时候接到对方扔来的情绪,自己会先怒起来,并且変本加利地扔回去,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容器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真实。如果自己的容量小,就承认它,承认就是对自己容量小这个事实的容纳;如果发现自己是传递焦虑的那个,而对方又能化解自己焦虑,那就尊重这个事实,尊重也是容纳;如果发现自己报复性强,那也承认它。
接着,在承认的基础上,再去看看,自己明白更好的道理后,能否做得更好一些。特别重要的是,不是拿心理学的道理去要求自己,而是看看心理学的道理能否帮助你去理解自己和他人,我觉得理解更容易带来更好的做法,而强行要求,常常不会有什么结果。
实际上,看到一个好的道理,但发现自己暂时做不到,不要急着要求自己去做到,这也是在自己内心创造了一个容纳自己的空间。
我觉得如果都是自己消化了,这不叫表达恨吧?如果你对A有恨意,向A以外的其他人去诉说,这也不叫表达恨吧?
表达恨,就是对那个引起你恨意的人去表达。
我本来是一个不能,甚至不敢表达恨意的人,在生活中要慢慢学会,爱谁,就向谁表达;恨谁,就向谁表达。当然,适当要有现实能力,如果这份表达会带来很严重的恶果,那自然还是要估量。所以,要合理表达恨意。
表达恨意和抱怨是一回事吗?当我累的时候会忍不住说老公,他会觉得是在抱怨他,过后我也会很后悔,觉得不应该。如果想表达对对方的恨意,怎样才合适呢?从而让这份恨意很好地流动?
也许恨意和抱怨有这么一份区别,恨意是“我恨你”,而抱怨是“你伤害了我,你错了”。恨意是直接表达攻击性,这时自己很容易丧失道德优势,而抱怨是非要说对方错了,所以在攻击对方时还试图占据道德高地。这是我认为的表达恨意和抱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