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果真是极为惹人厌的东西。
当我时隔数年打算重新拾起笔墨写点什么的时候,翻开陈旧的笔记本瞥见过往的文字,泛黄的字里行间却读不到什么久别重逢的欣喜或是再临其境的曼妙,有的只是满目疮痍的悲伤与不屑,满目疮痍如黑白照片上去了喧嚣的集市——譬如说我清晰地记得某年日月,我是怀着怎样一种热忱奋笔疾书至深夜,只为了写就一篇自以为具有极高思想的文章,然时至今日再读之,且不论幼稚的遣词造句,单是自认的深度也是如斯的肤浅,对彼时的自己不单只是可悲,乃至于深恶痛绝。
主观的记忆实不应承受太多的苛责,毕竟,这世界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历史也只能是我们记忆中的历史,而我们终归都是厌恶痛苦的。于是,记忆作为我们趋乐的一大利器,将过往进行编纂、改写,将过往变成我们想要的过往——平淡被赋予极乐,苦痛被遗忘所取代,乃至“无法忘却”的灾难亦被“有意义”所掩盖,或是自以为的意义。
于是,我们用记忆为自己垒起一个理想的世界,时常可以从中取出一段快乐时光来品味,可以从中汲取一段有意义的苦难来反省,形如在自我麻痹中沉醉于这个我所理想的世界。但——
这样一个以自我记忆构筑的理想国终究是虚妄的,当品尝完一切的自娱自乐,却蓦然察觉无法寻找到哪怕一丁点的真实。于是,先贤们想出无数种方法去规避记忆所带来的虚与伪,从纸墨到影像,意图留住那一点真实。然而影像或许能最为真实的记录下我做了什么,却无法记录下我想了什么。也许会有人质疑,“想了什么”是如此的主观,岂不是也将我做了什么演变成“我想做了什么”而非真实?诚然如斯。
但试想一下只存有“我做了什么”的纯粹客观世界,此刻的我翻开这个完完全全真实的世界,我了解发生的一切,却不明白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一切背后的“我想了什么”。于是此刻的我便为这一切赋予此刻我所认为的当时的“我想了什么”,而这正是所谓的记忆。
如果将“做了什么”称作表象,那么“想了什么”则是表象之后,唯有表象加上表象之后才可谓是真实。单纯的表象正是记忆所嗜好的,记忆的偏差变来自于此刻产生的表象之后与当时的表象之后之间的偏差。而我们个体终究不是表象,故纸与墨纪录下当时的所思所想诚为修正记忆偏差的一道良方。
此文是我于此处写下的第一篇文章,亦可称之为测试版,如有幸为诸位所阅,诚谓惶恐不吝赐教,初来乍到,望诸君多为包涵。
2015.8.23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