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云不是双溪人。在我去双溪前,已从林正碌老师发的视频中看见过她,是为了推介她的画给她开了一个小型的画展。因为林老师是用手机录的,并不专业,开始对着柳云录了,她都不知道,反而录下了她的真实写照:一张没有修饰过的脸,略显拘谨,眉目间显出了过往的生活的困顿……这一切,比起她的画作更让我印象深刻。也因为这次视频,更坚定我独自一人去双溪的信心:文化与基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想要画画的心。我想这也是林老师一直强调的情怀。
其实我第一天到达双溪安顿好住宿,出来吃饭时就在路上碰见她了。应该是傍晚七点来钟,(后来知道原来她住的地方,必穿过我住的地方)她行色匆匆,甚至左右不看地往前走着。脸上的神色漠然,并略显得焦虑。因为之前的印象深刻,我一就认出了她,但是并没有打招呼。
晚上,在双溪悠悠的晚风中,我吃过晚餐:据说是当地的特色菜品泥鳅汤。然后寻到城隍庙看了提线木偶剧,才慢悠悠去叫上老板娘带我去艺术城(后来才知道,艺术城就在去城隍庙的路的对面)。在画室转了一圈我发现了王柳云,她已坐在那儿画画了。我上前打招呼,嗨,我在林老师的视频看见过你,你开画展的视频。王柳云一下子脸上有了笑容,哦,是吗?之后我画累时,我总会去看看她画,白天她常常不在,晚上一般在。路上碰到她急匆匆地骑自行车出去时,都会下车来与我打个招呼。
有一天早上,我们又遇上了,我说我正在看买个什么东西来画。王柳云马上拉我到艺术城另一个小巷子里,咦,这儿居然有许多卖菜的。转了几家准备买一种野生百合来画(当地村民都知道画友们喜欢画这个,专程采来卖)。王柳云帮我讲价,哈哈!作为一名浙江台州人,她绝对是一生意人,讲价非常厉害。我只有跟在她身后看她讲的份了。买好后,王柳云顺便买她的菜(她都是自己做来吃的。)双溪的菜不贵,一种象莴笋叶一样的蔬菜,一大捆才二元。整个过程,看得出王柳云是一位非常麻利能干的人。
有两天,画室因为人太多,画布全部用完,只能用画板或者是把用过的画布处理了再画。王柳云过来教我如何处理,再次领教了她的麻利。虽加了微信,我们并没有机会深入地交谈过。只知道她儿子大学毕业已工作,老公在家,来双溪画画四个多月。
我曾经问过王柳云,来这儿画画几个月,感受是什么?王柳云说:别提了,我都快觉得要烦死了!哈哈!真是直人快语呀。其实,我知道,她说的真是大实话。我在画室里画的那七天,每天虽如打鸡血般画十几个小时,但是画的过程真的是很痛苦,但是,当一幅画作在自己手里渐渐成形时,心里的愉悦开始升腾起来,越画就越有劲。但是,有时候也会痛苦得无法继续。
这就如生养一个孩子,孕与生与养的过程,真的并不是时时都是愉悦的,而恰恰是痛苦多于快乐,后悔多于开心的,我想每个母亲都经历过这样的感受。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当孩子有了小小的成就,母亲的心里那份喜悦感觉,会让你忘却了曾经一切艰难和痛苦。
画画也一样!
林正碌老师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对生命感悟的绽放,其中可能会有快乐,但更多可能的则是痛苦。
而当年的凡高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凡高的困境,以及内心的冲突、烦恼、痛苦、怀疑,思想与情感上的渴望,一一呈现于他的画作中,才成就了凡高。当他越是对绘画着迷时,内心的冲突就越剧烈……
我猜王柳云也是吧。
离开双溪后,我通过看别人写的关于王柳云的故事,知道了她的身世。也通过有一天她在朋友圈里发的一篇《扫地记》展现了她的文采她的自强与她的自卑,还有她的不快乐……心里不免替柳云难过,画室里人来人往,素养良莠不齐,各种优越感极强的人的表现不断地在伤着刚刚接受在画室打扫卫生这份工作的王柳云。
今天,通过公众号“好报”主编报大人的文章,《为了找到这名画画的“扫地僧”,我今天驱车400公里》得知柳云原来已因没有了生活费,离开双溪回浙江准备找份包吃包住的工作。为此报大人专程驱车四百公里赶到浙江,将王柳云的画作全部买下,希望她能继续回到双溪画画,因为一旦离开了双溪,再继续专心画画几乎不可能。
林正碌老师也专程写了文章《不会用微信,有才也枉然!一位才女农妇的尴尬!》帮她推广她的画。
双溪白水乡居的老板娘也表示,如果王柳云再回到双溪,她愿意无偿提供住处。
一个人的公益是情怀,一群人的公益就是信念了。
比起大师,王柳云的画作并不专业;比起画家,王柳云的画作并不细腻;甚至比起双溪工作室里的画画的人们,王柳云的画作并不耀眼。但是,王柳云就是王柳云,她代表的是一种信念!
如果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
双溪艺术城以包容的态度迎接着所有的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见那团火。
柳云,别让心里的火团被生活所压灭!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