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岁的时候毕业,丁怡被分配到北京电力公司(国家电网下属单位),按今天的话来说,相当于考上了公务员。林萍第一次见到丁怡的时候,觉得丁怡好美。“她是那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美,美的清丽脱俗、端庄持重,美的高贵典雅、富丽堂皇,像一座金碧辉煌、熠熠生辉、美轮美奂、大气磅礴的宫殿修建在群山之巅,重点是必须在群山之巅,因为不应该有其他建筑存在于它的左右来亵渎它。丁怡不爱笑,但当她笑起来的时候,每个毛孔都散发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让你莫名其妙地感觉自己也高尚起来。和你们这些不懂审美的人,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形容。”林萍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评论过丁怡。
品学兼优金榜题名、师范毕业进入国家机关,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更是如此。
丁怡爸爸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懂事的丁怡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做事,打猪草、喂鸡、洗衣、做饭,她甚至会漏粉、榨油。她并没有因为是家里的独子而被娇生惯养,反而被锻炼出了男孩子一样的坚韧和隐忍。
让自己的女儿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有个美满的婚姻,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相隔千山万水,爸爸丁有义没有办法为女儿做什么,他觉得自己亏欠了女儿很多。小时候没能给丁怡一个富裕的家庭,也没能给丁怡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丁怡的妈妈则是典型的农村女人,听丈夫的话,全心全意为家里操持。父母爱丁怡,羞于表达也不会表达;他们为丁怡担心,因为无能为力而变得谨言慎行,生怕哪一句话伤了孩子。女儿的世界太大了,超出了他们能理解的范畴,所以,他们只能若即若离地关心丁怡的生活。每年丁怡春节假期后返京,他们都要为丁怡带上大包的腊肉、乌烟笋、腐竹、皮蛋、酒糟鱼,当然还有催婚的唠叨。
丁怡不知道那个自己暗恋过的男同学如今身在何处,是否已婚?时间在她和他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彼此没有对方的一丁点儿消息。丁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会偶尔想起他,尽管他们在整个高中阶段几乎没说过话。这个人本应随儿时那个白衣仙人的梦一起消失。曾拥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般柔肠百结的情愫,丁怡觉得自己的青春并没有被白白辜负。
二十七岁时,丁怡也认为必须要结婚了。压力一方面来自年龄,另一方面也来自父母殷殷期盼的目光。在农村,幸福是被比较的,是需要证明的。她要给父母一个心安,一个慰藉,一个家庭和美的盼头,一个日子蒸蒸日上的念想儿。
张宏福是丁怡同单位的老乡,比丁怡大四岁,复转军人,在后勤处。他对丁怡殷勤有佳,单位分大米时,他会帮丁怡把米送到宿舍。春节的火车票不好买,张宏福会到北京站排整宿的队,帮丁怡买票。好几年了,他一直像个大哥哥,像个好老乡一样帮丁怡,什么也没向丁怡要求过。
丁怡并不喜欢张宏福,但她认为张宏福是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他是家里的老大,有传统中国男人的那个劲儿,腰杆笔直,一看就是作风正派的人。自己父亲的身体羸弱,丁怡争分夺秒想结婚,有一个担心就是怕爸爸看不到亲生女儿出嫁。她爱爸爸,从丁怡记事儿起,爸爸的身体就是现在的样子。没有办法让爸爸和其他同学的爸爸一样健康,她只能帮家里多干活,希望以此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宏福的身体健硕,这一点符合丁怡潜意识中的优选。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发展道路中,强健一直是生存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只是在最近的历史阶段,才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找不到自己爱的人,就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吧。”丁怡这样说服自己。丁怡不知道自己理想的伴侣该是什么样子。林萍也曾经这样说过丁怡:“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不过,现代社会中的哪一个人不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呢?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爱、为什么活的人太少了。全世界在过去的百年间发生了巨变,旧的道德和秩序框架已经崩塌,人类已经迎来了迷惘无知的全新时代。
丁怡心中思忖,在过去,可以有那么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修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正果。自己真诚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不应该有太差的结果吧。
一个有才有貌,一个有情有义,这虽然不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一段姻缘,但也称得上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没有经历太多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没有处心积虑地为爱情设置考验,丁怡和张宏福就这样务实地于2002年底喜结伉俪。
理查·德·弗尼维尔曾经说过:“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在张宏福身上,丁怡体会不到这样的爱情,但她明白,对爱情不必勉强,对婚姻则要负责。有人说爱情有多种形式,忠贞的、不羁的、直白的、羞怯的、崇高的、低俗的、充满肉欲的、柏拉图式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丁怡不知道自己的爱情会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爱情会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也许学历相当、年龄相仿、人品不差、有责任感,这些条件相加在一起非常像爱情,但这绝不是爱情。爱情从来不是物质的匹配或金钱的折算,也不是权利的叠加和资源的再分配。爱情究竟是什么呢?又有谁能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