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28年
1、攻击性行为是旨在对他人产生伤害或痛苦的有意识行为。
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
手段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中存在着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
2、虽然攻击的本能成分确实存在于人类身上,但是攻击并不完全是由本能所致。攻击性行为可以被环境和社会因素所改变。
3、攻击性有用吗
(1)适者生存:这种论证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且使我们忽视或贬低了非攻击性和非竞争性行为的生存价值。
(2)精神宣泄:当前证据不足以支持精神宣泄的假说。 暴力并不能减少使用暴力的倾向,却会进一步增加暴力。
4、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社会学习的诸多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
媒体中的暴力可以并确实对成年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暴力的麻木作用
6、吸引大众注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可能是引起歧视他们的人注意的一种最戏剧性的手段。
7、如何减少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