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意之旅“心灵对话•写作”小组第五篇文字)
今天在一个讨论群里,A和B就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完全不同,结果B不依不饶,一直揪着A的发言不放。A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被B反问回去,一幅要把A辩倒,把他打出原形的做派,而且,他的每个问题都是反问句,也不直接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问,自己真正的疑问是什么,所以,一来二去的,早已经离他们最初谈的那个问题十万八千里了。
群里的人多是搬了小板凳来观战的。没有几个人敢插嘴,有那么一两个自以为懂的帮腔几句,却始终说不到点子上去。让我想起话剧《茶馆》,众生相都在里面。B纠缠了A一个多小时,A始终是泰山崩于眼前而岿然不动的姿态,他倒是不气不急,但我们这些看客们真着急。比如我,我对这种对话方式真心觉得难受。为什么不能好好聊天呢?如果要探讨一个问题,是不是能够聚焦在那个问题或话题上,各自分享和贡献自己的角度,直接、清楚地说明白自己对它的看法。如果对方和自己观点不一致,那就耐心听对方说,听懂他为什么不同意,看看彼此的分歧点在哪里,我想在这种不断推进的澄清、明晰、交互当中,关于那个问题的看法自然会更清楚了。也许是对方错了我对了,也许相反,也许双方都是片面的,而通过这个交流,彼此对事情的认识都更加完整了。
然而现实是,这种观点不一致时发生的探讨,往往变成你错我对的情绪化的辩论和辩驳。不再关心问题本身,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同时找到对方可能的漏洞不停攻击,直到自己全面取得胜利。我们从小到大的辩论赛是不是一直是这样操作的呢?但现在看来,这样的方式过于狭窄、偏执,甚至愚蠢了。谦虚一点说,如果大家都是在盲人摸象,要证明大象就是象鼻子而不是象腿,一点意义都没有。
所以,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交流的时候,保持交流——让信息、意涵、背景、能量能够交互、流动起来,这才有机会真正展开“对话”。在我看来,对话不只是几个人在那里说话、聊天而已。对方的信息有没有流进来,我的信息有没有给出去,有没有让一个更大的东西有机会透过我们的嘴巴、语言而得以揭示和呈现,这才是对话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