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
日俄战争
- 时间: 1904-1905 年
- 地点:中国东北
- 参战国家:日本、俄国
-
-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
清末新政
- 开始时间:1901 年
- 废除科举:1906 年正式废除
-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 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 兴中会:孙中山于 1894 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
著书立说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邹容:《革命军》
- 陈天华:《警世钟》、 《猛回头》
-
中国同盟会
-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 机关报: 《民报》
-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
-
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三民主义学说
-
内容
- 民族主义包括“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 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民 生主义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在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均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 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 为国民共享
-
意义
- 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 动的发展
-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论战问题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论 战焦点)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
意义
- 划清了革命 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 使资产 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 础
-
局限性
- 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 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 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 深入认识
- 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 土地问题
-
-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
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
黄花岗起义 (又称广州起义)
- 时间:1911 年 4 月 27 日
- 领导人:黄兴
-
保路运动
- 时间: 1911 年 5 月
- 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民众爱国运动(四川省最为强烈)
-
-
武 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
武昌起义
- 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
- 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 洪
-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时间:1912 年 1 月
-
性 质
-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 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 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
-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标志:辛亥革命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意义
-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辛亥革命的局限 性
- 未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 未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 未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
-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
二次革命(又称赣宁 之役)
- 时间:1913 年 7 月
- 目的:反对宋教仁被刺杀事件和“善后大借款”
-
中华 革命党
- 时间:1914 年 7 月
- 内容: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
护国战争
- 时间:1915 年 12 月
- 目的:反对袁世凯称帝
- 内容:蔡锷宣布云南独立
-
第 一次护法运动
- 时间:1917 年
- 内容:反对段祺瑞等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拒 绝恢复国会
-
第二次护法运动
- 时间:1920 年
- 内容:运动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 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