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出第二章的思维导图。
2,记叙一个你经历中因“危机”或“遭遇”而深刻影响生命的故事。要运用理论分析,避免单纯叙事。
答:郝老师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二章中,首先写出了遭遇的定义:遭遇是指伟大的事物、人物的相遇,是根本的生存意义上的相遇,那种伟大的事物、人物的伟大性,迫使人对自己的平庸存在进行省察。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深刻影响我生命的故事就是遭遇了新网师。我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4年,教坛上20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我的心变得有点颓废,没有了进取心,小学课本已经熟悉,教学流程早已掌握,所以忘却了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几乎没有阅读过专业书籍,更不要说啃读教育经典书籍了,每天不是玩手机刷微信,就是在电脑上追电视剧,生活空虚而无聊。
2018年的春季,我在一位老师的引领下,加入到了新网师的大家庭里,成为其中的一员,选修了三门课程,每月在电脑上有三次学习时间,交三次作业,还在网上买书,跟随着导师读书学习。我的生活一下子突然发生了转变,中断了以前规律的生活,打破了惯常的状况,改变了原先生活的平衡。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适应,感到学习很痛苦,内心很纠结、很矛盾。特别是秋季的学习,每月需要学习两次,听课前做预习作业,并且对作业有的很严格的要求,比如《中小学语文课堂设计》这门课,每次预习作业不少于3000字,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每次预习作业需要画思维导图,这些预习作业,每次都是严峻的考验,痛苦的蜕变。这种痛苦不是指身体的疼痛,也不是精神的伤害,而是与伟大事物遭遇后的一种唤醒、惊醒、纠结,是一种断裂、深渊、转向。
随着跟随新网师的导师们理论学习的深入,我的生活发生了转向,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规律,每天晚上不再玩手机、看电视,而是选择以书为伴。每晚9点至11点,是我固定的读书时间,我不仅阅读导师们制定的书目,还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买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郝老师在书中写道:“人在顺境时,往往会忘记自我,犹如在昏睡中,而当遭遇挫折、身处困境或者转换环境时,人就会猛然惊醒,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真面目,才有可能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
博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提出,“成为真正的自己,遭遇过程对人的自我成长中才具有决定的意义。真正的自己决不是在平静的连续性的发展中形成的,原则上只能在与他人的遭遇中,最直截了当地说与你,与一个具体的其他人的遭遇中才能形成。”
我遭遇新网师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自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自己以前知识的浅薄,这学期选修了孙静老师的《语文研课》这门课,仔细阅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三次预习作业,每次认真做作业,聆听孙老师的讲课,感觉自己收获很大,明白了在教学设计中,课堂上重点不是老师怎样教,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怎样引导学生的学才是课堂设计的重点。
跟随郝老师啃读经典,也是我在遭遇新网师之后的转变,上学期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学期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这些教育经典,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