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轻班主任问我,管理学生时到底应该严格,还是温和?尤其是那种几百名学生的大型集会,现场非常吵闹,到底是严厉管束,还是柔声劝服?我的回答言简意赅:管理要严,育人要软。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班主任工作的深刻智慧。“严”是指严格、严厉;“软”则是温和、有温度。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生态。
一、为何要严?无规矩不成方圆
班级首先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任何共同体都需要规则和秩序。缺乏严格管理的班级,表面上看似自由活泼,实际上暗藏危机。
严格管理能为学生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规则明确的环境中,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种可预测性能减少焦虑和不确定性,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严格管理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张扬,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严格的班级管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纪律,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严格管理能够保障教育公平。规则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平等对待,不会因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等因素受到特殊对待。这种公平感是班级凝聚力的基础。
我曾带过一个班级,初期采用“民主放任”管理,结果班级纪律涣散,学生矛盾频发。后来我转为严格管理,明确班规班纪,坚持执行,两个月后班级风貌焕然一新。学生们反馈:“现在上课不用担心被干扰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二、为何要软?无温度不成教育
如果只有严格没有温情,管理就变成了冷冰冰的管控,失去了教育的本质。育人要“软”,原因在于: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发展节奏。柔和的教育方式让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性,而不是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人。
情感连接是教育影响力的基础。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安全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发展新技能。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理解时,他们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影响。
温和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在充满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处理冲突,这些能力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不交作业。按班规,他应该受到惩罚,但我没有立刻批评,而是私下了解情况,才知道最爱他的爷爷病危,他很焦虑,晚上失眠,早上起不来。我调整了对他的要求,并安排心理老师介入帮助。一个月后,他的状态明显好转,迟到次数明显减少,性格也变得开朗。
三、如何严?
1.规则共建,明确预期。开学初,我不会直接公布班规,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希望创建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里,每个人应该遵守哪些规则?通过讨论形成的班规,学生更有认同感,执行起来阻力也更小。
2.规则要具体明确。比如,不说“按时交作业”,而是“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交作业”;不说“尊重他人”,而是“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不打断”。明确的规则更容易被执行。
3.一以贯之,公平执行。规则一旦建立,就要坚持执行,对所有人都一样。班规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班干部,违反规则都要承担相应后果。
执行规则时,我会确保即时性和一致性。一旦出现问题,我会立即处理,避免拖延和积压;对于相同的问题,我会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不偏袒、不特殊对待。这样,学生就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试探规则边界的行为。
4.后果合理,教育为本。我制定了合理的分级处理系统:第一次违规给予提醒,第二次发出警告,第三次与家长沟通,第四次进行正式处分。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后果与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匹配,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于宽松。
更重要的是,每次执行处理结果后,我都会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和背后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惩罚了事。
四、如何软?
1.先关系后规则。在纠正学生的行为之前,我会先与他们建立情感连接。每天,我都会特意与不同的学生进行简短的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况。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
当需要纠正学生的行为时,我会遵循“先连接后纠正”的原则。通常,我会这样开场:“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可能有什么原因才这么做,能和我聊聊吗?”这样的开场白会让学生感到被理解,而不是被指责。
2.区分人与行为。我会坚决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但始终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会说:“我很喜欢你,但这个行为我不能接受,需要改进。”而不是说:“你这个孩子真差劲。”这种区分能让学生明白,需要改变的是行为,而不是他们自身被否定。
3.给予二次机会。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向善向上的愿望。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我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比如我会告诉他们:“这次虽然违反了规则,但我相信你能从中吸取教训,下次会做出更好的选择。”
对于已经受到处罚的学生,我会特别关注他们的后续表现,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班级。
4.个性化关怀。我会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内向的学生,我可能更多地采用书面交流的方式;对于外向的学生,我则会直接与他们面对面沟通。
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
五、严软结合的艺术
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严软结合、刚柔并济。以下是一些结合策略:
1.严在规则,软在执行。规则的制定要严格明确,不容含糊;但在执行时可以灵活且有温度。比如,学生迟到了,按规则需要记录,但我执行时会轻声询问:“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我帮忙吗?”这种方式既维护了规则的严肃性,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2.公开严,私下软。对于普遍适用的规则要求,公开强调时要严格且一致;但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尽量私下处理,给学生保留面子。这样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体贴,更愿意配合管理。
3.开始严,逐渐软。新学期开始时,管理要相对严格,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规则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待班级运行步入正轨后,可以逐渐放宽要求,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这种由严到宽的过渡符合教育规律。
4.对事严,对人软。处理具体事件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但对待学生本人要充满关爱,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并成长。学生能体会到这种区别,既不会挑战规则的权威,也不会与老师疏远关系。
管理要严,育人要软——这八个字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管理过于严格而缺乏温度,教育会变得冰冷;管理过于松散而缺乏规则,教育会失去方向。
严管与厚爱,本就是教育的一体两面,是班主任工作的双重智慧。用严格的管理创建有序的环境,用温暖的育人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既遵守规则,又有温情;既懂得约束自己,又富有创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