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买的乌粿很快就会生菇,不知道提前几天做的,外皮为了美观都加过多的黏米粉而不是全糯米粉,变硬也就很难吃了 ……“
年关将近时,阿姨准备着手制作乌粿了。
阿姨是我的母亲,我们潮州对于母亲的称呼有很多种,我所知的,除了叫妈,还有阿姨、阿姆、阿昵(音译)。至于“生菇”,那是发霉的意思。
乌粿是我们潮州过年的一种专属粿品,是用一种冬天稻田收割后逐步变干的过程长出来的一种俗称”鼠壳“(音译)的草加入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特有粿品,外皮黑亮,和逢年过节都做的红桃粿外观大致相同,大约十二公分的长度,从一个宽七八公分的底部收成一个尖尖的蒂头,大概也有”丁“的寓意在里面,表面花纹也有各种美好的寓意。内馅包着绿豆制成的甜豆沙,在年末吃着也是一年到头好生活的总结,过年用来祭拜祖先。
阿姨把鼠壳草摘心晒干在石臼里磨碎后,和刨丝的番薯白萝卜加上猪油一起熬煮,再加入两种中药熬制的水,热腾腾地加入糯米粉搅拌至不易塌下便可制作外皮。首先,捏出一团揉捏几下成一个球状,再用双手大拇指从中间压下,另外四根手指在底部撑住,旋转着捏出一个圆形又带斗状的粿皮来装已经准备好的甜豆沙,两边合拢还要用一个类似奔驰汽车标志的形状捏合,这样才能放入粿模里压出一个一头尖尖一头粗大的形状。
另一方面,乌粿的制作模具和红桃粿还有区别,它的中间是鼓起来的,可能这样不容易因为外皮太软塌下,显得前尖后圆表面鼓起;传统方式还要剪一片片比乌粿大一圈的香蕉叶垫在下面,吃起来除了软润甘香,甜而不腻,还带有香蕉叶的味道。
这几年每到,到处都在谈论年味儿,呼吁找回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时代下渐渐消失的年味儿,很多地方风俗更是带着遮天蔽日的火药味。其实,年味儿就在每一个人的掌心,即使你是离家很远一年一回的游子,对于传统的年味已经生疏,看看老人怎么忙活过年,就知道年味在哪里了。
祝愿每个人都能品到属于自己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