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阅读,不一定要读多么经典的书,有文学素养的书,而是要读教会你生活,规划与筛选的书。
我在大学讲课的时候,对学生们聊起大冰老师,我说大学时候大冰老师专业是绘画,毕业以后做过主持人,酒吧掌柜,流浪歌手,最后选择的职业是野生作家,写作的素材,就是多年积累的歌手故事。
一个老师对学生有多重要?
比如,我们都喜欢文学,但是书店那么多书,应该读哪一本呢?
生活过得一团乱,不是你红楼梦读的少,而是与现代生活相接近的励志书籍读的不多。
马云不承认市场上许多以他为名的书,是他的思想精华,那么也就是说,市场上存在以许多名人为名,却不是他们创作的作品。
相对来说,生命最好的规划师我认为是俞敏洪老师,在梦想与职业问题上,读他的书,可以让你走出谜团。
情感上,读《做自己的豪门》读《你配得上更好的幸福》,这类书籍会教你如何把别人眼里即将输掉的牌,打赢。
思想不需要顺其自然。风调雨顺的一生,需要你未雨绸缪,如果你浑浑噩噩,必然以后过得兵荒马乱。
所以人们常说厚积薄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有梦想追求者,都要在做某一件事之前努力沉淀三五年。
而一个写作者,不可能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比如张小娴一生都在写情感类故事,大冰老师成名之前都在写流浪歌手,白落梅多半在写抒情散文,安意如解析宋词,毕淑敏以心理学为辅助,写情感.....
那么你们擅长什么呢?
老师就是帮助你定位,并给你方向的人。
比如21岁去非洲之前,我还在思考要不要去,那么危险,去的理由是什么?
陈老师说,写纯文学,经典文学你写不过你们陕西路遥贾平凹与陈忠实老师,但是写非洲,他们不一定有你知道的多。
老师让我们明白,术业有专攻,或许我们这类草根作者,文笔不算特别出彩,文学功底不算厚实,一开始可以先类型化创作。
比如湖南医药学院一位师妹非常喜欢写作,我们就聊到这个话题,我问她,告诉我药品是怎么样做的?
她说了半个小时药品的合成,我像在听天书,很有兴趣,却觉得自己很无知,因为这类知识,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就对她说,如果写医生与药品这类素材,你从一开始就超过我了,你赢了,我对这类东西一无所知。
同样,军人写作,就可以多创作军事素材,律师写作,也可以多创作案件类作品,特别是对于普通人接触的法律知识非常浅薄,更需要这些。
所以有的人觉得自己文笔很好,不需要老师,但是写了接近十年依然不算出众,有的时候老师除了纠正我们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定位与规划短期与长期创作目标。
每一位在文学圈里长期久居的作者,必然都会有自己的出版与推广渠道,而每个人精力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能分配到老师很多的时间与精力,那就是从一万个读者,成为二百个学生。
一个老师愿意公开教书,你愿意成为她的学生,这说明两个人之间形成信任与被信任关系,老师也愿意挤出更多时间,引导大家进步。
没有谁出生就认定了职业,我在大学讲课会教会孩子们未来筛选职业,我说不要盲目在大学去规划你以后的路,因为我们看到的社会,与亲身经历的社会,有不同之处。
我们去丽江旅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我们坐在一家咖啡馆,温馨,清新,文艺,做梦都想开一个,可是我们真正开了咖啡馆发现从此每天都要提心吊胆下个月房租,员工工资,还有城管,消防,还有,客人闹事....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看到的生活与感受到的不一样。
体验感,帮助人们抉择最后我们生活的方向,比如写作不累吗?
当然很累,但是,只有我的身体告诉我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才舍得停下来,不同的人生体验,让我筛选了职业,最终明白,我最喜欢的是写作,我将为其奉献一生。
我写作不是为了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把自己塑造成读者无法企及,盼望不到的神仙,我不喜欢把自己装成神仙,内心却一团遭乱。
我这一辈子都在用文字帮助最普通,贫穷,最需要方法与朋友的人解决生活难题与困惑。
生活难吗?无非需要金钱与方法,需要思想与心态。
从众多事物中,绕开与幸福无关,与生活暂时无关的,将时间与精力投放在会决定你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事情上,让自己活得开朗与精彩。
我就住在你家隔壁,想我的时候,打开我的书,我的朋友圈,希望帮助到大家。
有许多书,词藻很华美,读着很舒服,读完让你觉得当神仙真好,就像给你心灵打了一阵麻醉剂,你只是暂时不疼了,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选择书籍,选择一本帮你解决问题的书,而不是避世,躲开纷争,许多普通人的纷争是躲不开的,别人之所以把自己演绎的仙里仙气,是因为人家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选择了某一种职业,也就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写出来的文字只是生活一角,还有一种就是生活中根本做不到的大境界,大智慧,都在用文字教你做,也就是有的作者根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文章你读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就不一定能够实践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