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9页
9月11日 晴热
一
今天教小朋友们怎样同桌讨论问题。
我找了第一排的于昊做搭档:“小朋友们看好哦!江老师刚刚问了一个问题:这些杯子你准备怎样给他们分类呢?比如:我和于昊是同桌。我们俩先商量好谁先说。于昊,我们谁先说?”于昊挠挠头,傻乐着,不说话。“好,那江老师先说,好不好?”他红着脸点点头。
“我觉得可以按颜色分,分为蓝色和黄色。你觉得呢?”他说:“还可以按有把子的和没把子的分。”“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讨论怎么给全班小朋友分类。明白了吗?”小朋友们一起说:“明白了!”
我示意开始。我以为会看到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结果我错了。他们害羞地只是将身子扭向了同桌,看看我,看看同桌,看看同桌又看看我,根本不敢大声讨论。韩奕阳和尹王子深情对望着,一言不发,都快要看出天长地久了。于新成和乐曼曼正小声地互相客气着:“你先说。""你先说。”终于有个稍大点儿的声音,是洪静武:“我觉得可以这样分……”我赶紧鼓励他们:“洪静武要表扬,说得很好。你们也声音大点儿说啊,不要客气。谁先想到谁就先说。”
原来上数学课还能互相说话啊!他们终于放心大胆地讨论了起来。讨论的结果还真让人惊喜:男生女生;穿校服的和不穿校服的;扎辫子和不扎辫子的;还有喜欢吃肉和不喜欢吃肉的呢!
快下课前,我拿出昨天的拓展题进行讨论:“谁来说说这道题?”
尹君举手:“我来说。江老师你看:小猴比小鹿重,熊猫又比小鹿重。所以熊猫最重。”“说得很好!”我很满意,逻辑清晰,表述也清楚。“谁也来说一说?韩景玉,你说。”“嗯,小鹿比小猴重,小鹿比熊猫轻。嗯……小猴……”韩景玉在努力梳理着。
这时我发现郝一章在用他的铅笔戳橡皮,不经意间已经密密麻麻。陈子章玩得更欢,那尺子架在橡皮上玩弹弹弹。我敲了下黑板:“有小朋友思想不集中哦!老师要点名了!”他们一惊,连忙把小手收回去。韩景玉继续纠结着:“小猴,嗯……熊猫,嗯……”“谁来帮帮她?”我示意她坐下。那边郝一章不戳橡皮了,在玩自己的小手,左手摊开,右手捏左手的手指头,一个个捏过去,不亦乐乎。我真是汗啊,什么都能玩啊!
我点他的名:“郝一章,你说!”他一个激灵站起来:“嗯,嗯……”“好好听讲!坐下!”
可是这题真是困难啊!会做又会说的娃真心不多。还有的娃会做不会说,还有人说着说着反而不会做了,更别提不会做的了。是我要求太高了吗?
二
中午吃过饭,小朋友们自己看书画画。郝泯上完厕所赖在我旁边看我改数学书。我问他:“你怎么不回座位呀?”他搓着小手:“江老师,你有没有要帮忙的呀?我妈妈说要多帮老师干活。我经常帮我妈妈干活的。”我乐了:“你这么能干啊!那……”我看了看手里快没水的红笔:“你认识老师办公室吗?”“认识!”“那你帮老师看看,我桌上有红笔吗?……哎!”我话还没说完,他已经一溜烟地跑了。
没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回来告诉我:“有!在桌上!”我说:“帮老师拿过来好不好?”他一脸怨怼,像妈妈在埋怨自己孩子:“讲清楚啊!不要说有没有,就说拿来嘛!”我笑死了:“你跑太快。我话还没说完呢!”他一溜烟又给我拿来了。
我趁机揪住他:“来,说早上这幅图给我听,谁最重,谁最轻?”
他一脸不屑:“这么简单,还要说啊!你看,左边天平,小鹿重。右边天平,熊猫重。然后小鹿和熊猫再比,看右边天平熊猫重,它不就最重嘛!”我一听,嘿,这法子好,虽然没有连贯地看图,但是分解开之后,难度就降低了。正好讲给韩景玉那几个理不清的娃听。
我请郝泯上讲台又讲了一遍。一边听一边观察下面小朋友的反应。讲完了,韩景玉长长地“哦~”了一声。
我乐了,赶紧补上一句:“小猴既不是最重的,也不是最轻的,怎么办?”大家一起斩钉截铁:“不管它!!!”嘿,你们倒神气了!
下午郝泯乐颠乐颠地跑来:“还是我讲得清楚吧!你话要讲清楚哎!”我给他竖个大拇指:“你牛!”
TIPS:
1、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9页《分一分》这个内容很简单。如果孩子出错,原因有二:读图不清或缺乏生活常识。
2、比轻重、大小等,当出现三个物体比较时,一定要用同一个表示特性的词来描述。比如:谁比谁重,谁又比谁重,所以谁最重。如果又用重又用轻,逻辑就混乱了。
3、无论什么方法,只要孩子理解不了就不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