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跟着远川教育读《城南旧事》已经有一周了,每天十多分钟的微课学
习,作业打卡,听老师导读已成固定动作,虽忙,却很充实。在林海音的《城南
旧事》中来来回回穿梭,不由感慨:祖母级的人物就是不一样!《城南旧事》其
笔端凝结着深深的思念与淡淡的忧伤,潺潺般流水诉说着对儿时旧人旧事的怀
念,温文尔雅的语言雕琢出历久弥新的记忆,将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闪
耀着质朴的微光。
聚焦《爸爸的花落了》这一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写作手法。作者在这一章
里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象征、对比、重复、双线合一、一语双关、首尾
呼应等艺术手法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父亲的形象。
文章的情节随着主人公起伏变幻的思绪记叙下来,所以显得历历在目而又波
澜起伏。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的病死,处
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作者通过具体的事情细致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
长的过程,全文在回忆中倾注了“我”对爸爸的怀念之情,通过对爸爸最喜爱的
花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我”的伤感,进而表明了全文的主题:“我”在爸爸
的爱意中长大了。
成长的味道包裹着爱弥散开来,我的记忆也在父亲陪伴的日子里打转,落笔
成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李叔同作词的这首学
堂乐歌《送别》在耳畔响起,我仿佛听到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是啊,父爱如山,亲情永恒,我的
父亲虽已精神涣散,但他所给予我的一切我将永远怀恋……
父亲是影响我读书生涯的第一人。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将“热爱读书”的种子
播撒植根在我年幼的心田。当我还是一个懵懂顽童的时候,爸爸就为我准备了成
堆成箱的小人书,成沓的报纸。听爸爸说我把它们当成了玩具,每天翻来倒去甚
至撕来扯去,但他从不呵斥我的“胡作非为”,总是忙里偷闲温和地给我讲那些
书上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为我补充新的图书,从而培养我对书的“亲近”之情。
我的家境不富裕,妈妈大字不识,父亲坚强地承担起家庭教育重担,拉扯着我和
哥哥长大。他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尽己所能地创造条件让我们
好好读书。他作为村支书,尽职尽责,与人为善,对知识的执着热爱精神深深地
感染着我,让我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每当学校征订报
刊杂志的时候,父亲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让我如愿以偿地获得我喜欢的各
种刊物,有时村里订的报纸也变成了我的书宝贝,曾因为痴迷报纸上倪萍写得《日
子》连载小说,半夜偷偷爬起来,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夜读,也因此被狠狠惩罚,
鼻梁多了执勤--戴眼镜。
1997年,小学毕业,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父亲的陪伴下,长途跋涉到梦
寐以求米脂县城里的二中上学,那时候的借读费一年八百,但父亲悄然无声地背
负了。买书依旧,夜里挑灯看书依旧,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徜徉书海时如鱼得水、
如获至宝的那些美好体验,蝉联学霸的扬眉吐气。父亲总是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
支持,从不干涉我的决定,从不吝惜钱的多少。就这样,我的小学和初中伴着书
籍健康快乐地成长,书籍成为我宝贵的精神食粮,丰富的情感寄托……
现在想来,如果没有父亲潜移默化地熏陶,指引我人生的方向,阅读的种子
就不会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吐枝、散叶、开花、结果……今生我愿像父亲那
样,做一个心中有光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