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发愤的草莓
网上冲浪,隔三岔五会看到诸如此类的事件信息:
远的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伦堡大审判,绝大多数纳粹战犯的智商高于125分,最终策划大屠杀的14人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
近的有,某某著名高校研究生本是前程似锦,却对舍友下毒手;某某好评如潮的明星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某某大学生听信传销组织;某某高级官员因巨额受贿,锒铛入狱成了阶下囚。
每每此时,脑袋里100个问号转不停:这些当事人的身份标签都有聪明人的因素,为何还做蠢事,给自己带来不良结果?可惜呀,可惜!
人自诩为万物之灵。站在普通动物面前,可以说:“看,我比你聪明!”奈何关键时刻,理性没了踪影。
或许有一种可能:聪明容易,理性难。
如果你也是个聪明人,如何避免做冲动的,不理性的蠢事?
先看看拦在理性之前的三座大山。
1
大学时,有位师兄说了这样一件亲历的事。
某天,他的父母接到电话:一个自称是师兄班主任的男子说你们儿子遭遇车祸晕迷了,现急需一笔钱才能入院抢救,必须马上汇款到某某账号。
虽然对方能说出儿子的姓名和班级,但这对父母将信将疑,回头立马拨打儿子的手机,结果却是关机!这一下好像是真的了。
老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觉得此生无望:老夫妻俩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老父亲也头脑发晕,55岁才结婚老来得子,如今还要白头送黑头吗。
老母亲催着老父亲,赶紧给班主任回电话,打钱过去。
好在这老父亲学富五车,也经历过大风大浪,说“等等”,然后谨慎地再打了儿子宿舍的电话,是这位师兄接的!——证实这是虚惊一场。原来刚才这位师兄的手机恰巧没电了。
很明显,刚才那个自称班主任的男子是骗子。骗子差点得手了,他利用的正是人会被情绪冲昏头脑这一点。像这样的骗局,中招的人还不少,师兄的老父亲能躲过,因为在关键时刻抵得住情绪骤然起伏。
拦在理性前的第一座大山是情绪负荷。理性很容易输给情绪。
所以,你会发现,明知今天有很多任务要完成,若是今天心情跌在低谷,你很可能破罐子破摔,宁愿抱着一堆零食吃呀吃,也不想开工。而且你还会想出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当下的做法是在有意识下做出的理性选择:你给自己的理由可能是“老子今天不开心,不想干活”,但没有想到这些活拖下去的后果。
情绪像熊孩子,没管住的时候就到处乱跑,把你的理性损耗掉。
2
前提1:任何水果都需要水才能种植出来。
前提2:草莓需要水才能种植出来。
由上面两个前提推导出:草莓是水果。
请问:这则三段论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
如果你认为“草莓是水果”在逻辑上是有效的,那么就犯错了。前提1说任何水果都需要水才能种植出来,但并没有说所有需要水才能种植出来的东西都是水果。
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结论是合乎逻辑,因为你的直觉是“草莓就是水果啊!难道不是吗?”,却忽略了结论的可信度不等于逻辑的有效性,所以直觉玩弄了你。这是一场“深思熟虑”被“不假思索”干掉的战役。
也许你会说:“玩弄就玩弄呗,有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一个题目嘛!”
不对,商业世界里经常用你的直觉来和你做游戏,这是白花花的银子从钱包里跑出去的节奏。
比如:买1000元的锅送5元的勺子。大部分人会觉得不划算,1000元的锅就送5元的勺子?起码也送个50元的勺子吧,不买!
如果换成买1000元的锅,只需加1元就可以换购5元的勺子,这锅的销量可能就上来了。很奇怪吧,从理性上讲,明明两者差不多的情况,确实来说,前者更划算呢!可是直觉上,消费者会青睐后者的表述。
比如:双11各大电商会推出超大力度的折扣,通常是满多少减多少。直觉上,很多人会认为赚了,所以各种剁手疯狂买买买。
可理性一想,大多数人并没有赚。想想,若是平时,你可能只需要买件大衣就够,可是为了凑单再减额,你又多要了一条裤子和一双鞋,比预期还多花了钱,而且裤子和鞋子是多余的,买回去又得头痛怎么做“断舍离”,因为家里的都穿不完。另外,为了抢在别人前面,你晚上不睡觉,提前蹲在屏幕前,第二天还熊猫眼了。是吧,多花了钱,还赔了休息时间。什么能让心理平衡,那可能是赚了购物过程的那种体验。
直觉的奔跑速度比理性快。
“直觉”开着跑车出来晃悠,“理性”还踩在单车在后面跟着。许多人没等到跳上“理性”单车后架的时候,就先被“直觉”这辆跑车带走了。“理性”只能远远地站在后面,目瞪口呆。
3
有个学员曾经很苦恼地说:我明明知道刷朋友圈很费时间,可我就是停不下来,每天总是会因为这样刷到很晚才睡觉,老公都因此和我吵架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
你想减肥,本知道不能吃高热量的,可是当服务员询问“要不要加大号的套餐”时,你点点头,想着明天再减肥吧;
你快要考试了,还是宁愿不复习也要熬夜看世界杯;
你有很多梦想要实现,可闲下来你只愿意开着电视打游戏;
你想要早起,可是赖在床上时你对自己说“再睡一会儿吧”。
理性告诉你“不能总是浪费时间”,可是“臣妾做不到啊!”why?为什么你会出现“跨时空翻转偏好”的现象,常常信誓旦旦要干什么大事业,可是每当想刷朋友圈、想吃高热量食物、想要熬夜、想要打游戏、想要睡懒觉时,想做的大事业就不见了,理性躲去哪?
理性被本能诱惑了。
好逸(保存能量),好吃(增加能量),即时享受(资源有限)等等这样的本能,它们从基因里就存在。老祖宗为了维持生存,在适合远古时代环境中形成的做法,却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难延迟满足,压抑本能反应,从而面临尴尬。虽然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但大脑来自于石器时代。
聪明人做蠢事,用术语表达就是“理性障碍(dysrationalia)”,指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而思考与行动低于正常水准,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现在你知道了——
情绪,会裹挟理性
直觉,会干掉理性
本能,会诱惑理性
怎么办?我想了三个法子送给你。
对付情绪用“规避策略”。
事情就在那里,让你产生情绪的源头,不是事情本身,而往往是你对事情的看法。那么,可以通过控制对事情的看法,来调节情绪。比如做一件事情不顺利,把它归结为“失败”是消极的看法,把它归结为“暂时没成功,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就变得积极了。学会减少不良情绪的出现,自然可以减少非理性的行为。
对付直觉用“识别策略”。
知悉每个人经常会出现的思维陷阱,比如沉没成本、锚定效应、边际效用、比例偏见、损失规避、机会成本、鲜活效应等等(如果从来没听过这些名词,可以搜索了解一下)。虽然不可能保持时时都理性,但在掉入之后及时识别出模式来,可以减少下一次重犯的可能。
对付本能用“捆绑策略”。
本能引发的非理性,可以把将来的结果与现时的做法捆绑在一起,从而放大损失,与即时满足的本能对抗。比如有人喜欢拖延,那么可以这么计算:“假设你每天会拖延3次,平均每次拖延10分钟,一天就是30分钟,一年是182小时,可以从北京起飞纽约15次!可以从北京飞到东京73次趟!可以从北京坐高铁到天津300次!”每次想拖延的时候,就看看这段话,会有效果的。
不管是上面哪一种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拥有元认知的能力。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跳出自己客观地看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因为如果没有元认知能力,这些策略一个都用不上。
最后留个小问题:想想看,今天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理性被情绪、直觉或本能带走的情况。下次,你打算怎么办?
————
嗨!我是发愤的草莓,推崇“蜜蜂般学习工作,蝴蝶般感受生活”。
85后上班族双娃辣妈,三线小城活跃分子,爱手绘的个人管理达人。
5点码字助你省时、省力、省心,2015年至今创作干货类文章超过50万字。
文章入选LinkedIn领英的新书《你从未真正拼过》和橙子学院的新书,个人新书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