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一讲,我们来介绍压倒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牛李党争。牛李党争前前后后持续了四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就连唐文宗都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这次党争分为两大派系,其中,李党的领袖叫做李德裕,此人出身于赵郡李氏,赵郡在咱们今天河北赵县一带,在整个唐朝,赵郡子弟当过宰相的,应该有九位。那么牛党呢,它的领袖人物有两位,一位叫牛僧孺,另一位叫李宗闵,这两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按照以往的认知,牛李党争是门阀士族和寒门庶族之间的斗争,李党代表的世家大族,而牛党代表的是寒族。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简单的划分。
牛党和李党的纷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08年的一场考试,在这次考试中,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在试卷当中大肆批评当时的国家政策,他们认为宦官必须除掉,这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祸乱。但是808年掌权的唐宪宗是喜欢任用宦官的,他觉得自己有能力驾驭住这些家奴,所以牛僧孺、李宗闵这些人的反抗意见传到中央之后,唐宪宗基本没怎么听进去,反而是听信了身边一些宦官的谗言,把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给贬谪到地方上去了。
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好,因为宦官专权在唐宪宗一朝已经有不小的苗头了,有人劝告皇帝,说要警惕宦官,皇帝不听也就算了,怎么还把提意见的人给贬走了呢,所以就有一批官员,为牛僧孺等人鸣冤,但是有一个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始终没说话,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宰相,李吉甫。
李吉甫应该也是不太看得惯宦官专权的,但是他为什么没有为牛僧孺等人伸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为了自保,也可能是有别的打算,这个我们不去说它,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李吉甫的不发言,给他拉了一些仇恨,因为有时候,不发言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牛僧孺等人认为,李吉甫不帮自己伸冤,不承担自己做宰相的责任,那就是站在我们的对立面,那就是与我们为敌。
随后几年风云突变,牛僧孺、李宗闵回到中央,开始掌权,他们回想起被贬往事,就想要报复、惩罚李吉甫,但是这个时候李吉甫已经死了,这怎么办,想发火都没处发,没关系,李吉甫的儿子还活着。李吉甫的儿就是李党的领袖,名叫李德裕。李德裕、牛僧孺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才,但是很可惜,精英和精英没能携手帮助晚唐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冗长而且无聊的私人斗争之中。
概括来说,在牛党掌权的时候,李德裕的一切建议都会被驳回,和李德裕私人关系良好的官员都会被排斥;反过来,等到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掌权的时候,牛僧孺、李宗闵也会被排挤出中央,和他们关系密切的官员也会跟着遭殃。当时两党的关系就是,你同意的我反对,你主张的我排斥。
这样就带来了两个非常不好的影响。第一,朝廷没办法选拔、凝聚人才了。以往的人才选拔,别管是科举制度,还是门荫制度,皇帝总能选拔出有用的人才,但是随着牛李党争的愈演愈烈,选拔人才的手段逐渐逐渐失效了,为什么,因为人才的提拔不再看你的个人能力了,完全看你站在哪一边。
第二,国家政治军事事务被耽误。我们刚才说,牛李两党属于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们反对对方的建议,很多时候并不是看这个建议是否有合理性,是否有可行性,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是对方提出的,我不管你这个建议对国家有没有好处,我就是要反对你。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公元831年九月,吐蕃的一个将领,想要把自己管辖的维州献给唐朝,自己也想要投降到唐朝这边来。这对来说唐朝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事,太好了。首先,早在公元759年,维州就被吐蕃攻陷了,到831年,这都多少年了,70多年了,维州一直都没收回来,现在突然有人要把这片地区献给唐朝,这不是大好事吗。第二,维州在哪,在今天汶川西北,这个地区在当时非常重要。唐朝为什么70多年没把维州收回来,不是没努力过,而是打不下来。维州一面背山,三面环江,易守难攻,吐蕃人叫维州无忧城。这就是吐蕃入侵唐朝的桥头堡。
当时李德裕听说这件事以后,是反复确认了多次,最终确认吐蕃守将不是诈降之后,特别高兴,赶快上书朝廷,希望皇帝能够接受这次投降。结果当时在中央掌权的牛僧孺,却劝说皇帝,千万别听李德裕的。他的理由是,咱们唐朝之前已经和吐蕃签订和平约定了,不能为了一座城池就背信弃义呀。结果皇帝听了牛僧孺的建议,不仅没有接受维州,反而把想要投降过来的吐蕃将领再送回到吐蕃,那大家可以想到这个将领的下场了,肯定是被杀了。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吐蕃将领动过投降唐朝的心思了。
那么李党呢,也没好到哪去,地方上发生水灾、发生叛乱,李德裕都要想办法让牛僧孺来背这个黑锅,不管牛僧孺和那些事件有没有关系,他都要借机整一下自己的政治对手。
这种党争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四十年,而且到了后期,大家能够想象得到,党争的规模一定会越变越大。朝廷被一分为二,那些不想卷入这场纷争的普通官员也会被迫站队。我们之前也介绍过,牛党和李党多次排挤对方,每次排挤对决,都会使失败那一方的官员被大量的调离中央。如此一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官员、政令、国家基本政策频繁的更改调换,根本没办法有效率的进行政治事务的处理,唐朝中后期每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对此感到心力交瘁。
朋党之争,再加上这个时候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三大弊病彻底锁死了唐朝延续发展的空间,曾经辉煌的大唐已是名存实亡,江河日下。终于,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帝国的大厦崩塌了,中国的历史也即将迎来一个混乱的,但又崭新的时代。
下一讲,我们将正式为各位介绍,毁灭了唐王朝的黄巢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