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在被毕业论文缠绕着。选来选去,还是想写关于王维的论文。对于王维开始倾心源于上古代文学课时老师讲的一首诗——《鹿柴》,从那首诗里,我看到了王维晚年独自一人的落寞苦涩,尽管在许多人眼中认为那是幽静怡然。这首小学学的诗,背来郎朗上口,直到大学才突然发现我一直是动口不动脑,从来没有去思索这首诗的含义,现在想来,上小学时,学得也是不知所以然。不过这样复杂的心境,即便老师告诉了我,尚在幼年的我也无法懂得这片落寞。
最近因为写论文,我才不得以逼着自己去读王维的诗。越读越沉浸其中,那些明净淡美的画面,是现在的人们再也见不到的,它们已经成为遗迹,保留在古诗中。只有去阅读体会,他们才能在阅读者的心中复活。这么一想,忽然觉得现代人很可悲,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工业技术,拥有了快捷方便的工具,但这些拥挤喧嚣的事物挤占了蕴含天地灵华的自然。我们看不到“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体会不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灯火通明的夜晚再也无法感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还有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了,这是我们拥有现代化生活的代价,有利就有弊,也没什么好埋怨的,享受着一些技术上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也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只是,这样的代价也许会让我们对自然越来越陌生,也许,这样的诗句后人将再也无法体会。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力将慢慢退化,我们不识鸟兽虫鱼,不知器物书画。我们把一切事物都大而化之,只知道一个大类,这是鱼,这是马,这是楼,这是山。可是,鱼有千万种,每一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名字,每座楼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文化。而植物花草在我们眼里也只有花和草两类。我们的心变成了一个有着大孔的筛子,筛掉了自然四季光色的变化,筛掉了植物花卉美丽的芬芳。美好的自然离我太远,王维的桃源也不再是春来遍是桃花水,而今的我们失去了自然的涵养,也渐渐失去灵气光彩。
看的字多了,也突然觉得王维有点高高不可触及,王维的桃源是一种远离生活艰辛苦难的桃源。他不用耕作,不用劳累,所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也许是一种奢侈的生活,虽然没有金玉满眼,但是自然的山水供养是天地的精华。王维诗画般的生活,远离了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辛劳,清净却不清苦。这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安闲,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样的桃源亦离我太远,王维终其一生的困苦都源自于他太过美好,九岁知嘱辞,能诗善画,翩翩少年。让人艳羡的天赋和聪慧是他人生美好的开始,而他以后的人生,被贬济州,安史之乱受拘菩提寺被迫任伪职,这种种坎坷都在打破着他对人生美好的设计,肢解着他的济世宏愿,而最后他也只能委屈求全。辋川是王维的桃源,不过那是一个理想。王维终其一生也许都没有能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有些逃避,对于苦难的直面,他也许还不够勇敢。他只想让自己活在自己的桃源,兀自美好着,却不管这娑婆世界的苦难。对于佛教的信仰,如果只是追求一种清净无生,那太过狭隘。菩萨是勇士,能挑世间苦,对于世界的慈悲怜悯,对于苦难的哀怜悲叹,王维都没有看见。而相比于不见苦难的桃源般的美好,我更寄心于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对于苦难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