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插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4.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生动的语言,领略其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23页的图画,预习过课文之后,你能讲述一下这幅图画的内容吗?(生讲述)

金榜题名,应该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范进中举》。

      二、 检测预习

1.字音字形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作者作品

(1)作者作品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    民轩  ,号  粒民  ,()代 小说  家。著有 长篇章回体小说《  》,共  55  回。主要描写明清时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补充介绍。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  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了解了文章内容,再来看主人公范进,中举本是大喜之事,为什么却发疯了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发疯?分组讨论。

社会原因

(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入手分析)

胡屠户

(1)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嗜钱如命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踹”及“仅仅”、“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又是一个贪财虚伪的小人。

乡邻们形象

(1)还有乡邻们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也很可笑的变化,虽然没有明确地写,但是可以从范进一家的遭遇去推知。

中举前,范进乡试两天,母亲和妻子饿了两三天,中举那天,范母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也只能由范进去卖鸡救命,可见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一家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拿白酒来的,背了斗米来的,捉两只鸡来的。

胡屠户和邻居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们的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张乡绅形象

(1)中举之前的张乡绅,“一向有失亲近”,可见中举前他对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称谓:世先生、晚生、世弟兄、弟,还送了五十两银子和 三进三间的空房一所。

张乡绅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小结: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自身原因

分析范进形象

(1)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A、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B、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插入背景介绍,即本文之前情节。)

此时要求学生再次观察文中插图,找出文中相应内容自愿结合分角色朗读,体会范进发疯的情景,进行表演。

五、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1、读罢此文 ,人物令人可笑可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通过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实现了讽刺艺术的魅力。如:

(1) 对比 

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其次,范进疯癫的外形和“我中了”的胜利心态形成矛盾对比。

(2) 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 细节描写直接写实

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

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

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六、小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