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今天是最后一篇,看了下记录,从三月九日重读万维钢老师这本《学习是什么》,是因为此前读过两遍,对其中一些观点和方法颇觉受益。但读得粗糙,跳过了很多不太感兴趣的章节,想借写笔记让读书慢下来,纠正被快知识扰乱的精读能力。再就是一度很头疼孩子的学习,照搬自己的落后的经验教训,已经意识到是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也想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事实证明,《学习是什么》是值得细读精读的好书,至少对自己来说,几乎每个段落都有启发。
举例而言,一度为曾国藩的名言“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困惑不已,感觉很难做到。有时读一本书,当中或工作或爱好需要读另一本,就很矛盾。再就是读专业书,某日疲惫想打开闲书,会有罪恶感。这种困扰有时会令我自暴自弃,读了一点,半本,或者没读完的书,会告诉自己已经这样了,不读了。在万维钢这本书里,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是应该间杂着读的,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几本书换着读,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由此做了几件事情,首先开了几本书的读书笔记;其次记笔记,日更到简书和好中文网;最后精读尽力不放过细节。事实证明,无论是成就感,还是收获,都是历年未有。而《学习是什么》这本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其核心理念和大多数观点,都给了我太多的启发,值得一读再读!
非常感谢作者!】
学霸有时会有一种体验,随着深入学习状态,不适感和压力逐步减弱,而且慢慢感受到幸福和愉悦。其实这些是有科学原理的,大脑在逐步分泌各种激素,一次完整的心流能享受全部六种快乐激素。所以登山者冒生命危险,有一部分也是潜意识中追求这种体验,至于艺术家,作家,数学家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大致都能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愉悦感。
【想到一种读书的办法,是类似于做名词解释,点注一本书,往往是最深入的学习。】
认知抑制
我们每天面对同事,都会注意到他的变化,比如换了个发型,穿了件新衣服,而忽略他不变的东西。但有的人能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的信息,比如青霉素发明者是留意到,某个培养皿一处发蓝的霉点周围没有细菌,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有好多个培养皿,实验也不是为了杀菌,限于当时条件出现样品污染是常态,但他就是抓住了主题,从而解除认知抑制。天才和疯子不同的是,后者不能抓住重点,大脑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觉轰炸!
天生的敏感度可能并非好事,因为不容易控制。通常来说,青少年时期能接触到不同文化环境,或者生活坎坷,贫困,单亲,有较强多样性,能提升敏感度,获得更好的创造性,后天习得的敏感度可以一直控制,为我所用。
内隐学习
很多人有学习英语的痛苦经历,背单词记语法,为某个介词的位置和用法绞尽脑汁,这是一种外显学习。而母语环境下的小朋友,根本不懂语法规则,却能轻而易举地指出某句话的语法错误。这种内隐学习是不知不觉就会了,会了也说不清楚。对话很容易,但加减法就费劲许多,很熟悉吧?
外显学习规则明确,需要集中注意力,但内隐学习内容没有规则,越寻找越迷失,还不如放松,去感受,反而更能领悟到那种感觉。孩子当然是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但语言的学习恰恰是不经意间,而需要注意力的加减法,对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好的他们来说,就有点困难了。
藤泽秀行要求年轻棋手多打谱,不需要认真琢磨,只是找到落子点快速摆完一盘棋,其实就是一种寻找“棋感”的内隐学习。股市高手每天盯盘,作家看些闲书,官员读读历史,越是不刻意,反而能把握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启发非常大】
——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