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吃饭,我说人这辈子吃多少食物是有定数的,早吃完就早离开。今天就看到师兄发的这篇《少吃多活》。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很早就想表达一下自己这方面的想法,无奈文笔太差,无法表达,刚好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我把它转发,希望有福气的你能看到:
多与少,同体两面。如太极图,阴阳互抱,缺一不可。古聖老子尊师在2500年前的《道德經》里讲:「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的「玄妙之门」,即是一个「吃」字。中華字聖倉頡尊师造字时,为「吃」字注入了敬畏之义。「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但是,古今敬畏者得,失敬者得而尽失。得失之「玄」,只有在相应的境界中,方可知道真相。
「吃」的字义,明明白白。智者不弃。「口」与「乞」为「吃」。「乞」心求食,粒米寸福。恭敬制造食物的众生,乃至感恩有好生之德的天地,吃饭即是积德修福。上苍可鉴。
最近国家专门提倡节约食物,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看似生活的点滴,实为纯正民风,润泽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柢,育人的百年大计。
人人都要吃食。学习古聖之教,或许明白「吃」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經》写道:「少食补气。」
多少之别,大相径庭。少吃,恰好满足实际需要;食物「气化」,身清气爽,精力充沛。多吃之食,堆成垃圾,发酵出类似煤气般的气体,害人于无形之中。有家医院监控记录了一段视频:一位女士做激光美容,不巧放了个屁,明火瞬间燃起,覆盖了身上的被子。
正是这些有害气体,侵蚀着人的血液、肌肤、乃至脑髓、骨髓和脏腑等,加速失衡衰变;而且消化吸收不了的食物,阻塞了气血通道,形成「胃痞」、「肠痞」,乃至「身心痞」,等等。
古聖老子尊师,在《道德經》里,做了生动比喻:车轮与车轴的关系过紧,车轮无法转动;两者之间关系过松,又会脱离。因此,轮与轴的玄妙在于「即紧即松」,「非紧非松」。饮食也是如此,食量接近于饱,可以停止;欲吃不食,使身心的消化机制处于积极状态,以最快的速度消食化气。
所以,似饱非饱,心生欢喜,行动轻盈。反之,过饱的人坐卧不宁,心态失衡。多吃伤人,不但涉及健康,而且影响生命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吃多活。
民以食为天。吃饭事小,义大如天,必定影响人生的苦乐与归宿。
吃食物不仅在量上要适度,还要简约平淡。人人福分有限,分毫不增,一丝不减。早吃完份额,早为人生买单;惜福从俭,福寿延绵。所以,古训惜福,崇尚知足。大造化之人,不但饭食简朴,而且不敢浪费一粒米。反而一些不穷不富的人,剩饭剩菜,满不在乎。却不知道这些浪费已算进他的福分消耗之中。而且因暴殄天物,上天还要「罚息」,直至福分耗尽。
所以,挥霍奢侈之人,做官官败,做生意坍塌于倾刻之间。传统文化把饮食无度的状态,归结为「贪、痴、慢」。贪欲、愚痴和傲慢不仅可以毁人身心健康乃至一生,还可能悲惨结局。
吾一生走来,接近古稀,因职业原因也算「阅人众多」。看身边发生的是非曲直,印证了古训,件件应验。
从现在做起,清醒地活在惜福的境界中,度过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永恒。以出世的精神,活在世间法中,顺应自然地养生,做个智者,不负难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