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第(43)篇 字数:1604累计字数:86433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时都是一个起点,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领域,这才是高效学习者的目标。
擅长学习的人,迁移有三种模式:
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成为下一阶段的积累,叫精进。
原有领域的学习成果,能成为下一领域的工具,叫跨界。
不同领域的学习成果,能一通百通,找到共性,叫范式。
学习是一场修行,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样一种过程。
一、挑战思维:打破自己成长的舒适区
看过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提出了一个观念,打动了许多人:想进步,就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敢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挑战更难的目标,和学霸和牛人一起成长,到陌生的逆境中倒逼自己成长,否则,只能在原地徘徊。
这样的过程不断地一次次打破舒适区,其实就是一次次跨界的过程。
跨界有3种形式:
个人能力的自然延伸,单一型技能人才跨界成复合型人才。
组织能力的自然延伸,专业型人才跨界到管理型人才。
职业领域的自然延伸,职业领域的跨界。
这样看的话,跨界就是不多难做到的事。
在任何领域的学习,都会提升以下3类能力:
通用能力——在任何行业都会用到的基础工作能力;
专业能力——具体行业的专业能力;
软能力——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等能力。
二、重复思维:先“举三反一”,再举一反三
举三反一是说,盯住一个能力点进行多次训练,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能力得到消化。举一反三是说不断重复使用这一种能力,在多个领域去熟练运用。
我们常在社群中看到老师组织的接龙活动,其实也就是对某个能力的反复练习。通过多种方式地对一个能力进行练习,把一项能力练到精通,然后才可以触类旁通,实现举一反三。
在没有把一项技能练到精通时就去跨界和迁移,就会导致自己不停地在面上跨界,而无法做到向举一反三上迁移。
三、套路思维:用老套路解决新问题,用新套路搞定老问题
解决不同的问题,其实有4种模式:
新问题新办法,新问题老办法,老问题新办法,老问题老办法。
新问题老办法是常见跨界能力迁移模式。现在的新媒体层出不穷,让人疲于应付,总有一种赶不上时代变化的感觉。可以用问题思维给自己定位一组快速入门问题的大纲,这就是一个入门的学习框架。
根据这个大纲提问,梳理出一个框架树来,然后套用在微博、头条、抖音等媒体平台上,就可以形成一个通用的套路。
有了各种知识框架和主动迁移的意识,学习另一相关领域的速度,就能成倍地提速。
新的问题可以借助老办法,老问题有时也可以用新思路。新思路或许就是別的领域非常成熟的套路,只是我们不知道。如果把新办法吸收了,拿来解决老问题,就会有奇效,这也是一种跨界迁移。
四、建模思维:构建自己的模式识别能力
前边我们学过的能力木桶模型,就是建模思维的一个典型应用。按照这个能力木桶模型,只要找到一个人长板标签,就是依据模型识别的特征。
越是要跨界,越要建立宏观模式的识别能力,否则就会陷入细节判断中,无法做宏观思考,被别人牵着走。
用模式识别的角度去观察刻意训练和挑战舒适区的说法,刻意训练10000次,如果还用老模式,那只会是低水平的勤奋;挑战舒适区,不接纳好的模型,那可能只是从一个认知大坑跳到 一个新的大坑。
五、合作思维:选对合作伙伴,形成互补能力圈
学习能力强的人,会把自己的能力迁移到不同的领域使用,培养自己的跨界技能。但不要为了跨界而跨界,也不要为了给自己新增标签而跨界,“贪多会嚼不烂”。
打造能力木桶的模型,不等于要掌握全部能力,像企业家会用资源互换的方式去思考如何找到好的合作者,互相弥补短板。
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去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跨界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跳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有的学习重点都是在培养 一个人的跨界能力。
到今天为止,我们又读完了秋叶老师的《高效学习7堂课》一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很大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框架树的建立,有了这个框架,不管是读书、写作、还是学习,帮助都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