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妈妈得学会“闭嘴”》
如果孩子一回家,喊到:“妈,我回来了!”你还可以稍微唠叨几句。说明他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如果孩子放学回家一声不吭,放下书包就进到自己屋里,“咚!”把门关上了,那么,他很可能已经进入青春期了。作为妈妈,此刻,就得注意了——学会“闭嘴”,不能再唠叨了。啥事最多说一遍,你要说到三遍还停不下来,孩子一准烦。他一烦,亲子关系就面临挑战。以破坏亲子关系换来过一过嘴瘾,代价太大,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一位妈妈下午回到家,孩子在睡觉,等他起来了,问他制定的时间表在哪,他不吭声,再问,却说不想订,自己知道咋办。妈妈很生气,但是在没有想到恰当的交流方式前,她还是选择“闭嘴”。
一会儿,孩子拎着轮滑鞋出来了:
“我出去一下。”
“干啥呢?”
“买点东西。”
“买什么?”(妈妈心里有预设:肯定是去买吃的给谁送。所以语气里就有不信任。)
“去哪买呢?”
“书店。”
“去书店买啥书来?”(不相信加想知道更多)
“………”(沉默)
“你咋去来?”(他看到孩子拿着轮滑往书包里塞)“穿轮滑鞋?”
“嗯。”
“穿那去会行?路上车多,太危险!”(看,担心出来了。)
“你到底去买啥来?都不能跟妈说说?”(话里还有担心,逼问。)
“…”背着书包往外走。
“回来!不准走!我话还没说完来。”
孩子顿了一下,
“问你啥会不会回答?”
孩子又要往外走。
“不准走!你这叫啥?你妈问你问错了还是咋,说了不准走还有,你到底想弄啥来?”越说越生气,觉得孩子没尊重到自己,觉得孩子倔,主意正。
“我不想说恁多。”(孩子解释)
“不想说?有些事俺还不想做呢,老师让俺去学校把你领走,俺也不想去,啥事不是不想就可以不做的。”(似乎较上劲了)
“又是这,又是这!…”(孩子小声嘀咕着自顾自走了,留下妈妈,被郁闷缠绕……)
看到了吧?孩子有孩子的主张,你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没门!妈妈生气,孩子不愉快。
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闭嘴”,选择相信,担心是诅咒。点到为止,不可多说。孩子知道该咋办,越说的多孩子越拧着来。
二十分钟后,孩子回家了。后来呢?后来?我也不知道,你们猜吧。我得吃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