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数学
适用年级: 年级
教材来源:《数学(一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
【课程背景】
一、数学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一般各个年级的数学课本都是体现了这几部分的数学素养)
二、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上找到相关内容,可以原话摘录)
三、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来自教材,教材上每一单元的知识点
2.各个领域的要求。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各部分知识与前后的练习,所占的地位。
五、课程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找出本学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指向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一般要写4-6条,必须全面、具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是课标的具体化。
六、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材料,做到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可以对已有教材进行删减、拓展、整合。
采用表格形式编制,项目包括教学主题、目标、内容、课时安排等。
七、课程实施
结合课程资源,安排一个学期教与学的活动。
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建议,指向学科素养,要与课程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匹配。
八、课程评价
学期课程纲要中的评价是对学期课程目标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在学”,便于老师及时把握学情,调整教学活动;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学会”。除了常用的纸笔测试外,更需要表现性评价来判断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过程评价(30分)=课堂表现(10分)+过程作业(10分)+四清(10分)
2.结果评价(70分)
结果评价主要以综合纸笔测验评分为准。结果评价=期中考试成绩(20分)+期末考试成绩(50分)。(注:期中及期末考试满分均为100分,折合相应分数计入)
单元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分解到本单元的目标。注意,不是内容标准。
2.教材分析:
要分析教材的价值,提取核心问题(用到的知识、技能、具备的情感态度)、重难点。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既包括课堂上学会的,也包括生活中掌握的;
要想达到课标要求,还缺少什么;
有哪些学习障碍,该怎样突破。
二、单元目标
根据上面的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一般3-5条。
可以把三维目标整合,指向关键能力和数学素养,要突出学科化,体现单元化。
三、单元评价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这部分的设计要与学习目标相吻合。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纸笔检测,个别单元可以辅之以实践操作。
四、单元教学活动
单元教学活动要体现单元的特点,比如计算教学的一般过程,图形面积推导的一般过程,是一个指导性框架,不同于具体的课时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的设计与目标相匹配。
五、 教学资源
教材是基本教学资源,但是不局限于教材。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社会资源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数说淘宝》,就是取材于生活。
以上几点,以课标为依据,以目标为统领,用评价来引导,用活动来体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找出课标中的要求,细化到本课时。
2.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通过什么方法,学会哪些知识与技能,情感方面想达成的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障碍及解决方法。
二、课时目标
根据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2-3条即可。
目标不宜过大或过小,当堂能够检测学生是否达成。
三、课时评价
堂清评价,根据上课内容决定。
四、课时活动
具体的上课流程,可以用表格展示,项目为:学习目标,师生活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